朱标虽然很聪慧,但毕竟才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恰好处在质疑一切的年龄。
当他认可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会偏执的觉得好,反之则会觉得哪哪都不好。
马钰的能力越强,他被母亲训斥的‘含金量’就越高。
至少朱标是这么认为的。
这多是一桩佳话啊。
这就让他在内心深处,对马钰有一种不一般的认同感和期待感。
所以,自从听过‘孔孟为本,管荀为用’的观点,他就开始研究《管子》和《荀子》。
这些问题很多是马皇后都无法解答的。
这让他更加觉得,马钰的观点简直就是真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他把精力用在这里,对儒学的研究自然就松懈了下来。
不过他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先进行了一场小测验。
到时候自己顺势进行一番劝诫,叮嘱他好好学习。
他的想法不可谓不完美。
直到最后一个问题,一切超出了他的预料。
东汉时期,名臣杨震路过昌邑,被他举荐得官的昌邑令王密夜赠十斤黄金。
杨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人知?
这就是四知据金的典故,后来很多人给自己的书房、客房之类的,命名为四知堂,就是这个原因。
然而朱标脱口而出:
说完他才意识到,坏事儿了。
“殿下,你……你在读管子?”
“是的,最近一些时日,我在研读管子和荀子二位先贤之书。”
宋濂眉头紧皱,内心极为不喜,不过他并没有将怒气发泄出来。
“管仲作为子纠之臣,不能为子纠赴死,反倒成了害死子纠的齐桓公的相国,此乃不忠不义也。”
“才有了后来齐国内乱,齐桓公一代霸主被饿死深宫。”
见他如此贬低管子和荀子,朱标心中略有不喜。
“先生所言甚是,孔孟之道方为根本。”
“正所谓,孔孟为本,管荀为用吗。”
但等朱标说出最后那句话的时候,他表情一僵,勃然大怒。
“此等歪理邪说,是何人教与太子的?老夫绝饶不了他。”
“孔孟有道而无法,管荀有法而无道,两者结合取其长何错之有?”
但想到对方是太子是君,作为臣子惩罚君主,乃不忠之举。
将外面的一众内侍吓了一跳,连忙探头往里面看。
朱标站着不动,道:“有什么事情与我说即可,我娘日理万机已经很累了,就不要用这些小事就烦她了。”
“储君教育事关大明的未来,你竟然说这是小事?”
话说完他就后悔了,这话也同样是对君上的羞辱。
朱标深吸口气,克制住愤怒情绪,说道:
宋濂直直的道:“老夫以道侍君,勿欺也,而犯之。”
说完转身就往乾清宫而去。
去找吧,去找吧。
以前他觉得宋濂学识渊博,为人正义懂礼又宽厚待人,乃真儒也。
走出老远的宋濂,发现太子竟然没有追出来给自己道歉,心中更加的愤怒。
他倒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是真觉得太子在走邪路。
可惜他还不知道,今天这一番冲突,属实是去魅了。
-----------------
好不容易得空正想休息一会儿,就见一名内侍急匆匆的跑过来。
马皇后不禁一愣,然后脸上露出怒意。
她内心对宋濂这位当世第一名儒,还是非常尊重的。
关键是,宋濂确实是真儒,不光是嘴上讲大道理,还身体力行的去践行自己的道。
仔细追问之下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应天府大牢里,正和朱樉吹牛皮的马钰并不知道,自己莫名其妙背了一口黑锅。
得知事情经过,她并没有如朱标那样生气,反而非常理解宋濂为何如此生气。
与对错无关,纯属立场问题。
当然,她也并不觉的自己的儿子有错,这几天她也同样在看管荀之书,收获非常大。
儿子作为储君,读治国之策是理所应当的。
一个解决不好,宋濂出宫说点什么,恐怕会影响太子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啊。
马皇后连忙让他进来,并且还亲自站起来迎接。
然后……皇上和皇后如此待我,我必须要把太子教好。
将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
然后中间发生的意外,以及两人起纷争的原因。
甚至还几次请罪:“因激愤冲撞了太子,请娘娘责罚。”
哪怕到了最后,宋濂也不认为朱标本身有问题,而且也没有告他的状。
他越是如此,马皇后反而不好处理。
接着她话锋一转道:“我也看过管荀之书,其法确有经世致用之能。”
“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宋濂认真的说道:“非是老夫不让太子阅览百家典籍,而是时机未到也。”
“若本心未固,就贸然去学习其它学派,很容易会受到影响陷入魔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