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封信,朱元璋沉默了许久。
作为从草根走出来的皇帝,他内心对什么家什么子都无所谓。
尤其是他本人对孟子思想很是反感,对于推崇孟子的观点自然不太喜欢。
管子是执政者,是实用主义者,一切以治国为目的,其他的都是工具。
他认为这个评价可谓是道尽了儒家的本质。
朱元璋心中默默的想到。
已经不少人给咱提议,要求恢复科举。
看来这个考虑有失偏颇。
还是得弄几套实用性比较强的典籍才好。
以上种种,可见这个马钰不是那种只会死读书的人,确实有点才华。
如此大才轻易处死确实太可惜了。
简直不敢想。
再想起马皇后信上所写,因为刚到应天就被冤枉入狱身陷死地,那马钰对大明有很深的成见。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眼睛里就露出森冷的杀意。
一旁守门的赵二虎不禁打了个冷颤,坏了,陛下生气了。
必须要重重惩处。
想到这里,他再次将关于大明律的奏疏取了出来,在上面加了几段话。
并根据贪腐的多少以及其他情节,还设置了杖毙、斩首、腰斩、凌迟、剥皮萱草等刑罚。
一口气将这些写完,他心中才舒服了一些。
百姓和官吏使用两种刑罚,百姓只要不造反,刑罚就按照儒家要求的慎行思想走。1
这些被废除的肉刑全部给你们安排上,看你们还敢不敢贪张枉法。
只是在赵二虎眼里,这笑容太恐怖太渗人了,他吓的两腿都有些发软。
作为夫妻他太了解马皇后了,既然写了这封信,那就已经表明了态度。
朱元璋也是认同她的意见的,但他觉得就这样放了太过草率。
二来也要确认他的真实水平,才好知道给他什么样的待遇。
毕竟这是大明立国以来第一桩冒充皇亲的案子,天下人都盯着呢。
想到这里,他就给马皇后写了回信。
还叮嘱马皇后不要太累,要多休息云云。
直到信的最后,他才简单提了一嘴马钰。
好好探探他的底,确认他的学问在哪个水平,最好能查到他的身份。
将一切处理好,他就将信装在密匣,让禁卫以八百里加急送回应天。
“这是大夏伪帝明升进献给咱的美酒,说是他们那里的特产。”
常遇春看到酒坛眼睛就挪不开了:
徐达颇为意动,不过他还是很理智的道:
常遇春嚷嚷道:“天德你就会杞人忧天。”
徐达依然道:“上位在此,我们不能有任何懈怠。”
对徐达的克制,朱元璋很是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笑道:
所以他才会让徐达节制常遇春,以免其鲁莽之下坏了大事。
没有徐达节制,他在超神和超鬼之间摇摆不定。
“不过仅此一次,今后直到凯旋回朝,不能再沾一滴酒。”
常遇春大喜,连忙将酒坛拿过来,一巴掌拍开封泥,顿时一股酒香扑鼻而来。
徐达也喉头滚动,酒香浓郁,余味悠长,他的酒虫也被勾出来了。
“也只有那道泉才能酿出如此美酒,同样的酿制方法,换个地方取水就没有这般好喝。”
“只不过一般人分辨不出来而已。”
他的这副模样,让朱元璋和徐达失笑不已。
朱元璋不禁回想起两人相识的经过。
朱元璋特别不喜欢这种懒散的人,就要将其撵走。
打他他就跪下磕头,说我多可怜云云你就收留我吧。
只能就这样任由他跟着。
然而元军据江而守,红巾军怎么都打不下来,眼看就要失败。
你不是说自己勇武过人吗,可能助我取胜?
然后只身一人跳到岸上开无双,硬生生为水师杀出了一小块登陆空间。
这一战可以说挽救了朱元璋的大军,也为后续攻打集庆路打开了局面。
就在此后不久,两家定下婚约。
多年过去,自己已经是大明皇帝,他们二人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副帅。
此时再回想当年的事情,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
“来,咱们兄弟痛饮一碗,敬当年。”
“哈哈。”常遇春大笑道:“我也敬上位。”
一起回忆当年畅想未来。
其中三斤半都进了常遇春的肚子,他早已经烂醉如泥。
徐达始终保持节制,只喝了半斤的样子,是最清醒的。
又将常遇春安置妥当,他自己则重新换了一身衣服,带着亲卫巡视防务。
那里有一丝醉意。
倒不是防范徐达和常遇春,此时他还不至于怀疑二人。
他担心的是开封刚刚打下来不久,谁知道暗地里会不会有野心家窥视。
如果连这点警觉心都没有,他也活不到今天。
得知常遇春喝醉,而徐达带人去巡城,他丝毫不觉得意外。
赵二虎见他没有继续睡的意思,就命人煮了醒酒汤,并服侍他更换了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