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把其他王朝好的一面跟大宋比较,反倒是嘲笑挖苦的多。
他哪里不想要河套和西域,他做梦都想收回燕云十六州!奈何后代子孙太怂!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思想运动。各种学说争奇斗艳,面对这个分裂的乱世,这些学说都有同一个目的——一个国家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强大,华夏大地应该何去何从。】
【墨家说: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作为人要无差别爱其他人,要注重科技;作为君主要不分阶级选取人才,勤俭节约,不发动侵略战争,不贪图享乐。】
【儒家说:仁、德,重人伦,重礼乐,重教化。作为人要成为君子,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父子君臣有别,所以有差别地爱人;作为君主要为政以德。】
【道家说: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刚柔并济,自在逍遥。作为人要天性为尊,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不为物累逍遥天下。作为君主要无为而治,即无不为,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法家说:法、术、势,愚民之策,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严刑峻法,富国强兵。作为百姓,只需要遵守君主的命令,按照律令行事,战时杀敌,闲时耕种,不问国事。作为君主,威严神秘,赏罚分明,君主健全法制,独揽大权,驾驭群臣。】
【……】
百家争鸣的思想概要一个个出现在天幕上。
“惠施所说合同异,公孙龙所说离坚白,没什么用嘛,尤其是这个公孙龙,白马非马,狡辩!”朱元璋指着“名家”嘟囔,“既不能多长粮食,又不能上阵杀敌,搁着拌嘴呢。”
马皇后好笑,丈夫当了皇帝还是农夫的脾性,“你又用不上,自然觉得没用。这些都是文人的东西,你看不明白也正常。”
徐达附和,“杂家,就是乱七八糟都聚一块,像咱们小时候吃的那什么,一锅炖!”
【各家学者游走诸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只为能有国君接受自己的学说。】
【时间证明,进入决赛圈的只有三家:儒家、法家、道家。】
【战国的终结者,秦国,独重法家思想,成为了七雄中最后的赢家。然而可以说成也法家,败也法家,法家将秦国变成了所向披靡,百战不殆的战车,当把敌人全部消灭,战车也坠入了悬崖,最后二世而亡。】
【刘邦经历了秦末乱世,此时诸侯并立,耕地荒芜,百姓死伤过半。他深切感受到法家思想不适用现在千疮百孔的国家,更何况地域差异没有因为战争消弭,不同的习俗思想依然存在。】
【在萧何、陆贾等人的提议下,刘邦采用黄老之学,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垂拱而治。反应在实际作为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刘邦死后,其政策的接续者吕雉同样如此;历代帝王都在减免赋役,甚至到了夸张的十五而税一;刘恒在位二十三年,宫室楼阁,狗马玩物无所增益,其敦厚简朴为天下先;刘启时代,推迟徭役的年龄到了二十岁,变革酷刑。】
【文帝之妻,景帝之母,武帝之祖,窦太后尤其推崇黄老之术,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大行黄老无为而治。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结果百姓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这些先辈克欲简朴的结果是到了刘彻时代,京师的钱币数以百万之巨,无法清算有多少,穿铜钱的绳子都已经腐烂。太仓的粮食陈陈相因,粮仓根本装不下,堆积裸露在外,许多已经腐烂不可用。】
【此时,为了恢复国力而存在的黄老之学已经不再适用。无为而治的弊端开始暴露:北方匈奴急需解决,豪强地主掠夺民财,兼并土地。】
刘彻接连称是,“长此以往,百姓连皇帝都不知道了,皇帝的权威又在哪里?”
【但是刘彻年少登基,朝政依然由窦太后代为掌管。对于窦太后而言,刘彻要变更黄老之学,无疑是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后世看来刘彻英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华夏两千年思想奠定基础,是利大于弊的决定。可窦太后受制于历史局限性,看不到未来。】
【于是,窦太后一死,刘彻才真正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
【后人遍观华夏大一统历史,两千多年来,百代皆行秦政制。历朝历代都骂秦始皇严刑峻法,勤政严苛,却都在心里暗自羡慕秦始皇权倾天下,说一不二,掌控臣民生死;羡慕始皇帝天子一怒,浮尸万里的权力。】
【刘彻也是如此。但秦朝的下场就在眼前。法家太过直白,太过刚烈,严酷得让人一时难以接受。】
【怎么能让臣民乖乖听话的同时又能心悦诚服地忠君爱国?】
【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权神授’之类的思想引起了世人的注意。这些知识分子结合本朝,将儒家思想做出各种解读,最终为统治者所用。】
【汉武帝时期,这个文人代表叫董仲舒。】
【董仲舒向刘彻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中央集权,宣扬大一统理念,此时,儒家的仁义思想与君臣伦理观念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