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上归来,那珍贵的猪板油晾凉了。
宋清欢忙招呼各家各户拿来小瓦缸,以便盛放这新鲜的猪油。
二十三斤的猪板油,经过精细的熬制,竟出了将近十八斤的纯净猪油,这无疑是一份丰厚的收获。
每家都分到了两斤猪油,那份喜悦与满足溢于言表。
而剩下的猪油,宋清欢则小心翼翼地存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猪油渣也没有浪费,每家都得到了二三两,虽是小小的馈赠,却也是一份温暖的心意。
一天的劳作终于结束,夜幕渐渐降临。
宋清欢在检查完家里的每个角落,确保一切安全无虞后,才回到自己的房间。
在柔和的灯光下,她舒适地躺在床上,伸了个懒腰,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时光。
床板有些硬,这让宋清欢想到了明年的计划——种植大片的棉花,让大家的生活更加舒适。
她的思绪又飘到了自己种的菜和水稻上,那些作物几乎没有受到病虫害的侵扰,这让她深感欣慰。
这份能力,在这荒年之中,无疑是一种逆天的存在。
有人对山上植物的快速生长感到好奇,温玉衡则巧妙地解释道,这座山充满了神奇,溪水也仿佛拥有仙力一般。
他们能在这里安家,实在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因此让大家心里知道便行了,不要到处去讲。
宋清欢躺在床上,忽然觉得有些硌人,便起身整理床铺。
在翻腾枕头时,她的手触碰到了一封信。
这封信的出现让她感到些许惊讶,毕竟她一整天都在家,除了短暂地离开去给七宝他们送猪油渣外,并未发现有人进入她的房间。
看着信封上那熟悉的字迹,宋清欢的心中却没有了往日的期待。
她漫不经心地打开信封,映入眼帘的话语并无特别之处。
然而,当看到信中提及那个山洞里的粮食其实是温词安早年存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南方躲过三年的灾荒时,她的脸上闪过一丝微妙的表情。
温词安在信中还说,他在全国各地都囤积了粮食,让她不必慌张。
宋清欢心中不禁腹诽:她现在粮肉满仓,何曾慌张过?
不过,她也感叹温词安的深谋远虑,竟然在穿越过来后的好几年里,就做好了这些准备。
信的末尾,温词安提到他如今扶持的是太子,过完年就要巡视玉国,他会来看她。
看到这里,宋清欢不禁有些疑惑:看她?
她有什么好看的?
恐怕他是想来看他的家人吧!
这个人总是善于吊人胃口,她决定不去理会这些。
山上的冬夜有些寒冷,宋清欢缩进被窝,思绪却不停歇。
她又给自己找到了新的事情来做——挖窑烧炭。
她在心中回想着烧炭的原理,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宋清欢就被外面的动静吵醒了。
她走出房间,看到小风正在地里忙碌地收菜种。
而秦致远则领着一群人在垦地,他们又开垦出了一大片菜地。
整座山头,除了树木茂密的地方外,其他能开垦的土地基本都被他们开垦完了。
如果再想挖地的话,恐怕就要挖到另一座山头去了。
不过那里的地溪水无法灌溉到,只能作罢。
宋清欢把小风跟秦致远那些人都喊了回来。
在纸上画了一个炭窑的图,吩咐大家去找地方,准备烧炭。
在冬日的暖阳下,炭窑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选址是首要之事,必须选在避风且土地坚实的地方,这样才能确保炭窑的稳固与耐用。
经过一番勘察,秦致远最终选定了一处背靠山峦、前有开阔地的位置,既方便运送木料,又能借助山体的遮挡减少风力对炭窑的影响。
建造开始了,男人们挥舞着铁锹和镐头,刨挖出一个圆形的坑洞,这是炭窑的雏形。
他们动作有力而迅速,泥土被一层层地翻起,在阳光下散发出新鲜的泥土香。
随着坑洞的逐渐加深,人们开始用石块和黏土来加固窑壁,确保它能够承受高温的炙烤。
炭窑的形状逐渐显现出来,它像一个巨大的碗,倒扣在地面上,中心低洼,边缘则逐渐升起,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热气的循环和炭的均匀受热。
在窑壁的内侧,细心的死士们还涂抹了一层厚厚的黏土,以增加窑内的密封性,防止热量散失。
当炭窑的主体结构完成后,接下来便是封顶的工作。
封顶要用到大量的枝条和泥土,以确保窑顶的牢固与密封。
男人们将长树枝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覆盖在窑口上方,然后再用泥土将其厚厚地覆盖住,形成一个圆弧形的顶盖。
最后,在炭窑的一侧开设了一个小孔,作为进风口,用以控制窑内的氧气含量,从而影响炭化的过程。
用了两天的时间,炭窑建造完成。
它像是一座小山丘,静静地坐落在山间,等待着木料的填入和炭火的点燃。
腊月十二这天,准备烧炭了。
这两天,宋清欢带着人精心挑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