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季辅只是看了一眼,又吩咐道:“今年的秋梨要可以采摘了,让他们都去做苦役,让他们去摘梨,当今陛下爱吃洛阳的梨,看在他们摘梨的份上,还望陛下能够宽恕他们。”
杜正伦颔首道:“高刺史处事公允,学子们即便是为了维护朝中,城下殴打之罪亦不偏袒,在下佩服。”
“那些反对崇文馆的学子,又该如此处置?”
高季辅道:“让他们白天来洛阳城清扫大街,到了夜里去崇文馆罚抄郑公语录。”
“喏。”
杜正伦感慨道:“闹事的学子日复一日,该如何是好。”
高季辅道:“闹吧,这些学子都是无辜的,杀了浪费,教导他们回归正道才是我等的职责所在。”
此番洛阳之行,杜正伦带着满意的成果准备回长安。
离开长安城时,杜正伦见到了那位传闻中的武氏女子,这个女子一手拿着书卷,腰间配有一把横刀,正在给一群姑娘讲课,教姑娘与妇人们读书识字。
杜正伦又去漕运监,在这里见到了正忙碌主持各项事宜的许圉师。
将该记录的事记录好了,杜正伦终于策马走在了回长安的路上,马儿走得并不快,是想要多看看沿途的风光。
潼关依旧在黄河河畔,杜正伦在这里见到了一伙正在拉着煤的乡民。
“几位老兄弟,可是潼关人氏。”
拉着一车蜂窝煤的壮汉,领着头回道;“我们从河北来。”
杜正伦又问道;“河北各地可还好?”
“一切都好,如今漕运畅通,我们省去了脚力,能省下不少时日与银钱。”
杜正伦笑道:“漕运还有这等妙用?”
那壮汉又黑又壮的汉子回道:“漕运畅通之后,我们只用半月就可以把煤运到关中贩卖,来来回回省了许多时日。”
原来不只是节省了人们的成本,也让他们的货物流通更快了。
以往煤矿运输一来一回间的脚力都要废不少银钱,如今有了漕运,倒能剩下不少。
杜正伦并不懂效益,他只知道人们是高兴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