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音 > 历史军事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487.第487章 唯才是用

487.第487章 唯才是用(2 / 3)

着找回场子。

李承乾与父皇看着田地里金黄色的麦子,闻着麦香,道:“辽东肥沃的黑土地上能够种更多的粮食了。”

等河间皇叔,与江夏皇叔,还有舅舅来了,李承乾看着四人一起收拾着田亩。

“父皇平日里都是这样吗?”

“平日里还有三两好友走动,还能有几个兄弟推心置腹,足矣。”

听着母后的话语,李承乾道:“於菟这孩子近来可还懂事?”

“他呀,自从那次春游之后,在军中锻炼更刻苦了。”

李承乾讪讪一笑,“还以为父皇会觉得儿臣不该让他与那个吐蕃小子比试。”

长孙皇太后轻拍儿子的后背,低声道:“你父皇早已回不去朝堂了。”

李承乾颔首,道:“谢母后。”

乾庆九年,夏季刚过,洛阳城下,两群学子就在城下打了起来,双方学子正在这里大打出手。

高季辅似有预见这个场面,早有准备,便对一旁的侍卫示意。侍卫会意便带着人离开。

很快,就有官兵冲出城门,将双方学子控制住。

杜正伦迈步走来,低声道:“这些学子越来越过分了。”

高季辅双手背负,看着城墙下的学子纷纷被拿下,“李义府没来吗?”

“向陛下进谏过,可陛下……”

“陛下另有打算?”

“陛下说李义府这人还有重用。”

见眼前的事平定了,高季辅走下城楼,“重用?”

杜正伦道:“当年李义府在江南杀的人太多了,这种人一旦放得太久,恐会失控。”

高季辅稍稍颔首,“陛下能看住李义府,李义府只要一直在长安,就能震慑各地的旧士族。”

杜正伦在话语中还是有所保留的,身为臣子的本分,不能将陛下的话语告知他人。

一旦李义府这人离开了长安,肯定有地方要死人。

这种话语,是不能说给其他人听的。

高季辅道:“你怎么得空来洛阳了?”

“洛阳缺少人手。”

就差说,哪里缺人去哪里,杜正伦不能与高季辅说心里话,自记事以来,从小受到的教导告诉,讲话要注意分寸。

高季辅讲述着如今洛阳城的现状,“漕运监建设在洛阳的河岸边,本想着建设在城中,工部认为应该在城外,那就由着他们了,许圉师就在城外任职,现在在那里任职的有御史台漕运御史,京兆府安排的漕运通判,文学馆的夫子,前前后后五十余人。”

许圉师虽任职漕运监正,看似很好。

听了高季辅的讲述,杜正伦又想到其实现在许圉师的处境并不好,事关运河漕运,御史台,民部,工部,京兆府,乃至兵部与吏部,都有人在漕运监,各部利益纠葛,监正才是最难做的。

南北两条运河,要真的看管起来谈何容易,涉及漕运沿河还需要设置更多的漕运监。

如此想来,朝中官吏还是不够,且不说河北辽东,扬州各地各县的县官还不全,漕运也才刚刚起步,需要填补的官吏空缺太大了。

大唐要发展,就需要有更多的官吏。

如此,杜正伦明白了陛下坚持每两年进行一次的科举,不论是为了百年大计也好,或者是为了眼下也罢,大唐的官吏太紧缺了,应该说能够办好事的官吏不够用。

科举进行了这么多年,朝中依旧有不少人身兼两职或者是数职,就像崇文馆常常说起的基层,基层的官吏都补不齐,何谈朝中。

而当今陛下又是一个极其重视各县乡民的人,势必要在基层上大展手脚的。

历朝历代的官吏,缺少的就是底层的建设,如今陛下正在补上这些短板。

可能百年后,再也没有上品无寒门的局面了。

只因受科举益处的是天下贫寒子弟,当这些人成了绝大多数科举得利者,千千万万的贫寒子弟就会一起站出来,维护这个利益。

郑公给了大唐勇气与刚正,而科举给了大唐最大的底气,粮食给了人们力量。

这就是如今这位集权皇帝最强大的三样兵器,也足以在这片天下站稳脚跟。

现在的皇帝,是一个善于利用一切资源的人,这种资源可以是人,可以是粮食,或者是煤矿。

物尽其用,唯才是用,再加上一些公平与正道,这个天下就能治理得像模像样。

这些,也正是陛下最擅长的。

而恰恰如今的皇帝又是不讲情面的,正因如此,他是自武德与贞观以来,最严苛且最合时宜的皇帝。

有人说是李渊与高士廉抚着当年的太子登上帝位,其实是房相,郑公与长孙无忌三人将当年的太子拉上了皇位。

那时候,皇位就在那里,只要太子想,就会有很多人推着太子坐上皇位。

跟着高季辅在洛阳城走了一圈,洛阳城很大,与长安城相当,但却没有长安那般拥挤。

杜正伦心中想着以自己对陛下的了解,将来这天下必定还会有大的变动。

“禀刺史,人都拿下了。”

一个将军前来禀报。

城外已没了叫骂与怒喝声,学子们纷纷站在城前,被一队队的官兵看管着。

最新小说: 让你管封地,没让你治下人均暴富 三国:王业不偏安 母后,朕杀回来登基了 神明,但十级社恐[西幻] 娘子大婚选白月光,王爷我要君临天下 红楼之江山多娇 论恋爱游戏与虫族的适配度 打造最强边关 请,卸甲! 三国:重生赵云,桃园五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