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临近傍晚时,修筑营寨的活儿停下来了。
李孟羲去看营寨修建的情况如何,他转了一圈看到,所谓的寨墙,就是土堆的一个坡,坡半人高,根本就不是墙的形状, 只是土坡。
然而这样的坡就够用了,足以防御直射的箭支,哪怕是到热兵器时代,人高的一堵土坡,防御机枪子弹也能防御的下来。
民夫们挖的土坡围起了很大一圈的营寨,寨墙除土坡以外,另外的两种结构分别是插在地上的木桩子, 木桩子一根接一根构成了墙体, 木墙有了一些李孟羲记忆中真正军寨的模样, 如果,墙后再多几个哨塔,墙外边再插一些尖锐的木刺,就更像了。
嗯除了木刺,还可以挖沟,对,沟!
想到这儿,李孟羲突然意识到,好像哪里出问题了。
木墙里外各有配置,土墙也一样的。
刚从土墙那边过的时候,发现土堆里外都有沟壑,这是因为挖掘时是从两边挖的,然后土铲到中间,堆出了土坡,自然土坡两边会有一条深沟。
很显然,民夫们这个作业方法是不对的, 寨墙里边不能有沟的, 不然敌军围过来, 我方靠近寨墙去御敌,一条沟挡在前边,多有不便。
沟在营寨里边,不妥,但沟要是挖在墙外,非常妥当。
土沟在墙外就跟护城河或者护城壕沟一样,能给敌人造成麻烦。
所以,就地挖土垒墙时,不能双向作业,最好是单向作业。
这样,土墙垒好,贴着土墙外边就有了一条土沟,墙里边则没有。
得到了一点知识,“建造临时营地,撅土垒墙之时,应单向做业】,壕沟留于之外,可起护城河之效, 墙内不可留沟,以免干扰防守。”
营寨除土坡木墙之外,第三种构成是可活动的车阵。
以前还不怎么注意,现在大量车辆全集中到一起再一看,视觉冲击感极强,一大片都是停着的板车。
板车没数,也不知多少。
出涿州时,车带了三百辆,现在肯定远超过这个数。
文安县破城战之后,青云山黄巾投降之后,两处的黄巾粮草淄重什么的全成义军的了。
时间这么久了,木匠营每天做板车没停过,平均一月二十辆至三十辆还是有的。
更大的一部分补充是游骑商队,板车是民间寻常工具,只要游骑商队遇到个村落,必然能买到板车。
游骑商队一天频繁各处补给十几次不止,一天就能有十几辆板车的进项,多的时候可能更多。
匠营早已满配板车,拉木料拉工件放帐篷还有拉人的空车全都够了。
妇孺营的车也够了,足够让所有走不快的小孩子们上车由大人拉着走,以免拖延了行军。
渔营也满配。
屠匠营板车配了五辆,屠匠营,人才不到三十个,配五辆车,很充裕。
再就是最后成立的养鸡鸭的车,鸡鸭车八辆,牲畜车三辆。
麦芽糖生产厢车,有八辆。
车多到一定程度,极大提高了义军的后勤能力和行军能力。
首先来说,一辆空板车,拉不多人,只拉三个,一人拉三人,能跟得上淄重队的速度,不会掉队。此时,一人拉车三人歇,等于是四个人行军,只一人地上走,只消耗一个人的体力。
拉车的人拉一截之后,再换另一个人来,第一个拉车的人则歇着。
这种轮换方法,等于让体力利用效率提高了三四倍。
体力利用效率提高了三四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长途行军时,能走更远的路,走同样的距离,平均消耗的能量就更少。
消耗体能少,放在现在,就等于省粮食。
体力利用效率提升三倍,意味着就省了好多的口粮。
早上都是喝了一碗粥,然后一走一天,跟着一天之中,拉车一个时辰,再坐车上三个时辰,这两下一比较,就很容易比较的出,拉一时辰,歇三个时辰更不容易饿。
不容易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口粮维持住民夫最低日常所需的能量。
板车,口粮,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东西,意外有着紧密关联。
板车能节省五分之一的口粮支出,甚至能节省更多,事实就是如此。
这是工具带来的优势。
由此关联到一个问题,百姓逃荒的时候,拉着板车逃荒好,还是走路逃荒好。
可以简单算一下,按一家大人四个算。
那么,按一人拉车三人坐车,然后一个时辰轮换一次的轮换顺序,则可把日人均走路的消耗,降低四分之三。
与此同时,拉车相比单纯走路,更耗费力气一些。
古代路况虽说不好,但架子车就是适应古代路况的车辆,完全能够在古代路况下行驶。
赶路四分之三体能的节省,和拉车时体能消耗的增加,两下一抵消,大致,依然可以降低四分之赶路的体能消耗。
在绝境之时,四个没什么力气的各自分开走的流民,最终会倒在半路。
但如果有架子车,四个没什么力气的流民,两个人拉车,两个人车上歇息,一替一截,还能继续往前走,并未至完全山穷水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