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音 > 其他类型 > 曾照彩云归 >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1 / 2)

翌日清晨,初霁早早的起身了,按宫中的规矩,今日是需要接旨的。到了门口,王静芝已经早早的等在了那,这几日,王静芝别说睡好了,她辗转反侧,几乎是数日未曾好好闭上眼睛。

知道今日会有圣旨传来,就早早的备了香案,又一刻不停的催促府中需要接旨的人早些准备,就是韩维琛处,都派了人去,韩维琛少见的什么都没说,只嘀咕了一句。

就是韩维寅亦是有些紧张的,他虽有把握初霁的位份应该不低,但到底什么程度总是难以捉摸的。

“夫人,”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何时接旨是有讲究的,不能过早亦不能过晚,所以府中皆是要派个得力的下人在府外盯着,这个人就是得了信,不敢耽搁,火速来报。

“夫人,天使已出宣化门。”大魏官员邸宅大都处于宣化门之外,一旦天使出了宣化门,就意味着没有多少时间就会到韩府了。

王静芝深深吸了一口气,领了韩氏的子孙,跟在韩维寅与韩维琛身后朝门口走去。

宣旨的天使是魏明帝身边的大太监进保,韩维寅心中松了一口气,进保常伴御前,由他宣旨,再好不过。

进保笑的很喜庆,朝着初霁微微低头,说道:“韩氏初霁接旨。”

初霁回了一个笑脸,镇定的走出,礼道:“臣女接旨。”

进保动作很利索,摊开明黄色的圣旨就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韩氏女初霁,秉性柔良,风姿雅悦,雍和粹纯。着即册封为贵妃,封号嘉,赐住未央宫。钦此。”

初霁一愣,大魏的贵妃与前朝不同,大魏的贵妃位比副后,正是因为如此,如今已销声匿迹但当年如火中天的贵妃才敢与当今的皇后斗的如火如荼。

不过初霁反应很快,迅速回神,“臣女领旨谢恩。”

进保半侧着身子,将圣旨递给了初霁,心中赞叹,这小主子的富贵,可就挡不了喽,要进保说,人与人的福缘真是比都比不得,搁前头的娘娘们,奋斗了半辈子,眼看着都可以当祖母的人了,都不及初霁的恰逢其会,轻轻巧巧的取了个嘉贵妃。贵妃已是位同副后,那嘉贵妃呢?这后宫怕是没几个人有脸了。

--

寿康宫,太后听着宫人转述的旨意,怔忡了很久,她张了张嘴,又不知该说什么,她的女官冬娘是自幼陪着她的,看着她养大了熙文太子,又养大了魏明帝,然后陪着她目睹了熙文太子的早逝还有与,与魏明帝的日益冷淡。

冬娘也是带着两位小主子长大的,小的时候,两位小主子左一个冬娘,右一个冬娘,热热闹闹的,世事难料,至亲至疏天家情。

冬娘扶着太后从佛像前起来,太后讷讷,“冬娘,四郎他......”

四郎是魏明帝的排行,太后自熙文太子后,隔了些许年数才得了魏明帝,魏明帝排行为四,所以叫四郎。

太后心中隐约觉得,她似乎如了魏明帝的意,但是随之而来的,又是一阵痛楚,亲母子之间,已是这般算计了,这其中的滋味,只怕没有人比太后更清楚。

但人有五指,天生有长短,就像人的心,本身就是偏的,熙文太子是她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先帝子嗣中无人可以超越的儿子,熙文太子在的时候,无论先帝后院有多少人,无论先帝有多少子嗣,谁也越不过他。

熙文太子逝去时,明明心痛如刀绞,满嘴鲜血,却仍笑着安慰她与先帝,什么也不求,只求她与先帝护住安王,那是她恨不得用自己寿命换回来的儿子啊,他唯一的请求,她如何能做不到,她不行,先帝也不行。

冬娘看着太后一路走来,心中酸楚,若是太后只有一个优秀的儿子就罢了,但偏偏魏明帝同样事事出色,只可惜人有先后,魏明帝康健,熙文太子却是时常生病,太后自然常常看顾长子,相反是她照顾魏明帝的多。

冬娘不由的想起熙文太子逝世时,太后握着熙文太子的手,哭的近乎昏厥,就是先帝,也是一夜之间就呈现了老态,人生至悲之一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若是这个黑发人如熙文太子一般,事事谦和,样样妥帖,就是宫人都难有怨言的仙人一般的人物,这种悲痛只怕是刻骨之痛。

从此之后,太后近乎偏执一般的护住了安王,大魏初建,安王年幼,纵使是先帝也压不住群臣,帝位更迭,然后,然后就是母子失和至此。

冬娘有时觉得,熙文太子如流星一般的璀璨,短暂的照亮了诸人之后,却也带来了深深的诅咒,先帝至死都在努力让安王作为皇太孙继位;太后至今亦未曾走出,还有曾经的熙文太子妃张氏......

那么魏明帝呢?冬娘想到了魏明帝,魏明帝幼时虎头虎脑的,远没有熙文太子幼年时那般的清气灵动,生而知之;魏明帝是被摔打出来的,在军中与他的二哥三哥争雄,在战场上一点点打拼。

冬娘看着他小小的一个,时常穿着短打,在军队里历练,与兵同食,身先士卒,到大魏争天下时,成了先帝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带着军队纵横淮水之北。

冬娘还记得,每逢战事归家,魏明帝总是会到街上买上太后最喜欢吃的盐津梅子,乐呵呵的给太后吃上一颗,太后还埋怨他,有熙文太子在前,何苦去军中

最新小说: 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 重生70,渣爹后妈颤抖吧 强取豪夺,偏执狂的囚宠 忘羡之风云变幻 我摆烂我碰壁,原始生活要努力 小棉袄再也不漏风了 点将为妃:萧将军哪里逃 名义:家父袁沐 跌落泥尘 开局就上吊,搬空极品全家去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