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结局重不重要?
这个话题突然引发热议,尤其是对《十七岁那年的雨季》的读者来说,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底下网友评论:[书里梦幻一场那一卷,女主都跳脱人设了,内敛乖乖女怎么可能张狂地跑到男主面前去表白?还有大学时期疯了一样去制造偶遇追人?!纯属胡扯!垃圾!]
字里行间可谓是义愤填膺。
很快这层楼就被盖起来了,其他人回复:[你是眼瞎吗?!都说了是梦幻一场了,就当是给意难平的人一份慰藉不行吗?]
[就是啊,如果结局真的换了,两人高考后再也没见过面,试问你们不难受么?不遗憾吗?]
有人反驳:[可是遗憾才是常态啊,年少时的爱恋哪来的he,我身边的全be了,作者就是为了博眼球才这样写的,真服了!毁了整本书,看到后面跟吃了屎一样!]
[对呀,青春里爱而不得的过程明明更让人共情也更难能可贵,作者是写嗨了吗?非得加上后面那一坨!]
另一方不赞同:[正是因为感到遗憾,所以才有梦幻一场来圆梦啊,我挺喜欢这段的,支持作者。]
双方人物各持一词,谁都不让谁,最后一条评论被人顶了上去:[让人遗憾的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我们逝去的青春。]
众人看后都沉默半瞬,战火才稍稍停歇。
……
此时,被讨伐的作者当事人正在领奖后台接受采访。
采访她的记者是个小姑娘,神色很激动,看样子也是这本书忠实的读者粉丝,就是不知道她是哪一帮派的人物了。
全程不出镜,问题都是中规中矩的,特意避开了众人争论的那个话题只挑了些书里的细节问了问。
最后快要结束的时候,小记者憋了很久,不顾耳机里的勒令,不吐不快问:“木大,这本书的故事灵感是来自身边的人吗?书里的结局与现实差距大么?”
记者还是有所顾忌问得模糊,被问的人停顿了会,还是选择了一个比较含混的答案:“创作来源于生活,但也高于生活。”
那一刻,她偏头看窗外,红绿灯闪烁,车水马龙,像是才反应过来还没说完,又唔了声道,“嗯,都一半一半吧。”
小姑娘也是愣了会,不知道是想到了什么没有再说话了。
……
林初夏从大厅出来的时候,那会天已经暗了。手机响了,是好友李木子打来的,她按了接听凑到耳边。
“怎么了?木子。”夜晚的风带着凉意,林初夏的肩膀冻得哆嗦问。电话那头着急道,“我们老板临时通知加班,我不能来接你了,对不起啊,夏夏。”
林初夏刚想说没事,她自己打个车就行。就听她又道,“不过你放心哈,我交代了我哥去接你,他应该快到了,我把车牌发你了啊。”
“诶——”林初夏还想说不用麻烦别人了,结果李木子火急火燎的,她话还没说完就挂掉了电话。
林初夏叹了口气,她不知道车会停到哪个地方,看到不远处有个公交站牌,索性到那儿等算了,还能有个地坐。
没过多久,一辆黑车缓缓停在路边,林初夏站起来,掏出手机对了下车牌,就是这辆。她提步慢慢地走过去,举起手轻轻敲了两下副驾驶那边的车窗。
车窗落下,刚打算问出口,‘是李木子的朋友吗?’,话到嘴边却猛地顿住了。
眼睛也是一眨不眨的,林初夏敲车窗的手一时都忘了放下,脑子空白,她张了张嘴巴脱口,“杨袁西?”
车里的人明显是愣了一下,而后笑着点头,“嗯,我是。”
……
车窗外灯火阑珊,行人步履匆匆。
林初夏身体紧绷地坐在副驾驶,视线一直看向别处,手指无意识攥得很紧,掌心很快通红一片,留下一排深深嵌入的指甲印。她却感觉不到疼一样。
为什么会是他,受邀参加活动还有她写小说这件事身边的人,也只有李木子知道,她也不会说的。还能有谁?没有人了。
如果他知道了呢,甚至看过了那个故事又该怎么办。羞愧的难堪瞬间席卷全身,网友骂,读者弃坑说垃圾,都没有此刻让人难以自处。
她深呼一口气,回过头视线看向驾驶座,试探性的问了句,“你,认识木子是吗?”
说话声很轻,尾音带着颤,很像受伤的猫小心翼翼地伸出爪子。
男人看了她一眼,随即摇头,“不认识。”
林初夏不知所措,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有一瞬间想的是破罐子破摔好了,反正以后也不会再有什么交集了。
可是她舍不得,这么多年了她还是喜欢,还是贪恋这么点独处的时间,尽管自己连看他都胆怯。
她坐直身体,右手握着安全带,目光一直看向前方,长时间未眨眼睛,眼角酸涩无比。
那会儿,马路正上方的红灯亮了。
车稳稳地停在白色线内。
男人从两人中间的储物格内拿出了包烟,取了根夹在手里,正打算点燃,停顿了一下。
“介意吗?”杨袁西抬了下手问她。
林初夏摇头。
红绿灯的数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