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启蒙是真的花了心思。”
张嘉衡点点头:“确实,你看。”他指了指旁边的工作台。
工作台上陈列着制作一台简易手摇发电机的部件和工具:磁铁,线圈,灯泡,转动轮,一应俱全。
如果参观者对骑车发电产生兴趣了,可以亲自坐在工作台旁边,试着自己制作出一台手摇发电机。
已经有两三个小孩子好奇地开始摆弄桌上的零件:对科学的兴趣常常是由好奇心开始。
只不过对于七八岁的小学生而言,没有系统地接触过物理学,发电机的组装还是困难了一些;家长在旁边想要帮忙,可是也犯了难。
“毕业这么多年了,”郑臻致听见有家长苦笑着嘀咕,“物理早还给老师了。”
郑臻致想了想,还是走上前去:“我帮你们吧。我们是在读学生,这些都还记得的。”
她笑眯眯的,人又和气漂亮,家长没有拒绝,郑臻致就坐下身来,轻松地开始组装:“将金属线圈放在磁铁中间,这样转动,就可以有电流产生。”
她将线圈轴固定好,连接在手摇轮上,最后将小灯泡夹进电路里,果然,用手匀速摇动手轮,小灯泡亮起了昏黄色的光。
孩子们爆发出一阵欢呼,家长们也展露笑颜,只有一个小女孩轻轻拉了拉她的袖子。
“大姐姐。”女孩叫了一声,郑臻致下意识地转过头去,女孩眨眨眼睛,口齿清晰伶俐地问道:“为什么将线圈放在磁铁中间转,就能够发电呀?”
郑臻致怔了一下,没有敷衍地回答类似“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之类的话,而是略想了一下,认真地对女孩说:“这解释起来需要一点时间,你有时间坐下来听我讲吗?”
小女孩先是连连点头:“要听的。”然后才想起来回头看看父母。
家长似乎对自己的孩子问出这样的问题感到惊奇,没有反对,鼓励地冲着女儿笑笑,又感谢地看看郑臻致。
郑臻致于是从工作台上抽出一张A4纸,一支铅笔,想了想,先向小女孩解释了金属线圈里电荷的存在:“在金属里面,有一种自由活动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电子。”
她说着,在纸上画出两条横线表示金属线,再在里面画出几个小圆圈,在圆圈里标注上“e-”的符号。
“这些自由的电子如果有规律地向着同一个方向移动,就可以形成电流,”郑臻致解释道,“发电机,就是想办法‘推着’这些电子,让它们一致地向着一个方向移动,产生电流。”
小女孩听得入神,旁边也有两三个小孩子围过来,开始听着郑臻致“讲课”。郑臻致在白纸的另一侧画了一个磁铁。
“而磁场……磁铁,”她想了想,斟酌了一下措辞,避开了‘切割磁力线’等专业词汇,“我们都知道,磁铁有力量。”
她说着,干脆放下笔,拿起工作台上的两块磁铁,“啪”的一下将它们吸在一起:“它们里面有一种,嗯,可以互相影响的力量,对不对?”
郑臻致这样说,旁边有个小男孩撇了撇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嘛,这谁不知道,你哄小孩子呢。”
男孩一副小大人的样子,旁边的大人都笑了。郑臻致也笑着点点头:“对对,你说的没错。”
而旁边的小女孩若有所思,已经有点懂了:“磁铁里面有力量,所以我们是用磁铁里的这个力量,去推动电线里的……”她看一眼郑臻致的A4纸,“电线里的电子。”
郑臻致十分惊喜,忍不住拍拍手:“对呀,你好聪明。就是这样,说穿了没有什么难的。”
不过出乎郑臻致的意料,小女孩没有流露出“明白了”的表情,而是显得更加困惑:“大姐姐。”
“嗯?”
“那磁铁里的力量是哪来的啊?”
“……”
这个问题问出来,郑臻致卡了一下壳。
脑海中一瞬间闪过了很多关键词:磁场,电场,麦克斯韦方程……
让她针对这个问题写出一篇论文不难,但是如何深入浅出地向小学生解释这个问题,确实让郑臻致感到一阵棘手。
她想了想,才说:“怎么说呢?有些人认为,磁铁里面有很多很小很小的,用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要用放大镜才能看见的粒子。”
她说着,在图纸上画了画:“它们有的带正的能量,有的带负的能量,就像刚刚那位小朋友说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就有一种拉拉扯扯的力量在这些粒子之间存在。那些人认为,这就是磁铁里面力量的来源。”
小女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郑臻致将A4纸对折,笑着交给她:“这是经典物理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来如果你能接触到量子力学,就会发现,也有人给出不同角度的解答。对于你的问题,可能没有人能够完全自信地说,自己的解答就一定是真理。”
她说着,眨眨眼睛,“如果你有兴趣,将来可以研究出新的答案也说不定。”
小女孩“嗯”了一声,脸上终于有了点笑模样。
张嘉衡出神地看着这一幕,等到小孩子们嘻嘻哈哈地走远了,郑臻致才伸出五根手指,在张嘉衡面前笑嘻嘻地晃了晃:“回神了。”
张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