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与做到之间,往往有个鸿沟,便是常说的“知易行难”。】
培训课按照《课程标准》里的十部分内容,逐一进行讲解。
其中,因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三部分内容较多,且是普适性基础内容,即所谓的“主课”,在学校里担任班主任的教师,一般都要上这三门课,至于谁会担任班主任,或什么时候能开始担任,暂且是未知数。不过,但凡是教师岗,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老师们对这十部分内容,都必须了解,且除了自己的科任部分,对于前三部分,也需重点学习。
然而,出于专业本能,田义率先翻到第119页——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
在这一篇章的前言里,一段简洁凝练的话,首先映入眼帘。
绘画与手工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通过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采取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段完成作品的制作,旨在促进学生的手眼协调,培养他们的视觉、观察、绘画与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促进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田义手中转着笔,细细琢磨着,对自己的授课目标有了一定了解。但这段话很笼统,应该把握怎样的度、到底如何开展?他正想继续看下去,寻找答案,可今日授课教师,学校生活适应课教研组组长王家伦老师,已打开多媒体课件,准备开讲。
田义不得不翻到相应页面,仔细聆听并做笔记,生怕错过重要内容,以后工作时容易两眼一抹黑。
培训第二天,围绕生活语文课,这门课是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使他们具备基本的适应生活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三观。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相统一,是该课程的基本特点。
培训第三天,主谈生活数学课,这门课主要是包括培智学校学生能掌握的、必须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该课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知识学习和生活技能形成的重要工具。
培训第四天和第五天,主题都是生活适应课,从培训学时安排上,就让人感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这门课是要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虽然从课程目标归纳的字眼上,看不出太多的特殊,可通过了解分段课程设计目标、设计思路、学习内容后,田义才清晰地感受到,这与他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数学课,相差甚远。
首先,普通学校的九年义务课程目标,都以每个年级为划分阶段,有详细的内容指引、达标要求。但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只分三个学段。1-3年级为第一学段(低段);4-6年级为第二学段(中段);7-9年级为第三学段(高段)。每门课程均在不同领域,按照各分段去制定教学目标、课程内容。
其次,特殊学校的课程,不论具体到哪门课,都围绕“生活”“适应”展开,换言之,这些特殊孩子的学习第一要义,就是生活适应。因为他们本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适应问题,如生活不能自理、语言交流障碍、认知功能不全等。
白日里,田义含着“苦果”认真学习,拓展对特教的认知。晚上回家后,遛完狗,便主动研读绘画与手工课程部分。倒不是因为他有多热爱这份事业,而是如同他在面试中所讲,自己是个执着的人,决定了做什么,就会尽力去做。所以,别的课程暂且不论,可特教美术课有怎样的要求,他必须第一时间详细研究。
在培智教育里,绘画与手工课的课程性质包括视觉性、活动性、人文性、愉悦性。课程基本理念则是: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激发兴趣,重在参与;联系生活,关注文化;激发潜能,改善功能。
光从字面描述看,没什么特别,直到继续往下翻,看到课程设计思路时,田义才对怎么上特殊教育学校的美术课,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第一,要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注重综合性和探究性。
这门课需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他们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紧密相关,以此构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课程结构。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不同于普通学校的学段分设细,特殊教育学校的绘画与手工课,如同其他课程一样,也是分为低、中、高三学段。
在分学段的基础上,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促进动作技能、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三学段,四学习领域,两两交叉,换言之,在课程内容的要求上,有12部分的内容需吃透,洋洋洒洒共十页。田义就这样逐一细读,并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分清不同年级的美术课教学内容。
只是,他依然很困惑,设计得再丰满,现实会不会过于骨感?要求的教学内容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