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依旧没有人回答赵骏的话。 不是他们不想,而是这件事他们做不了主,也不敢做主,因为大宋的军权从来都只在一个人身上。 那个人是赵祯! “怎么?” 赵骏问道:“做不到吗?” “有点难。” 吕夷简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扭过头看向赵祯道:“不如这样,若是要动用军队,我们可以向官家请示,官家同意了,军队自然就能够调动。” “朕觉得这样也挺好。” 赵祯连连点头。 宋朝的制度是两府三司制,把治理权、法律权、监察权、财政权、军队权全都给分开。 就连宰相都只有治理权而没有财政和军队。 一旦新部门成立,可以统筹全国资源,那么就相当于是把治理权和财政权全都归入新部门所有,只有军队还在皇帝手中。 而赵祯之所以答应新部门成立,是因为原本除了军队权以外,其余权力都在官僚士大夫那里。 只是原本官僚士大夫并不团结,所以才会形成分权的局面。 但新部门成立后,堪比古之丞相制度,由丞相总揽全国政务,又有财政大权,犹如张居正时期,威望必然一时无二。 这种情况已经对皇权产生了严重威胁,对于皇权至上的时代来说,这是不允许出现的情况。 只是赵祯手里有军队,自然有底气。 而且他觉得赵骏是赵家子孙,应该也不会做什么违背祖先的决定,又有吕夷简他们看着,应该无碍才会应下。 可如果连军队都可以调动的话,那赵祯这个皇帝就彻底被架空了,也没有掌握大权的能力。所以这是他的底线,不可能交出去。 赵骏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因此见到赵祯松口,便也没有强求,点点头道:“好,那就这样。” “嗯,那这个新部门应该叫什么名字呢?” 赵祯转移话题问道。 “叫政制院吧。” 赵骏说道:“全称是大宋国家政务发展与制度革新院,由几人共同组织会议,共同商讨,有对大宋除军队外一切节制权力,包括任免一切官员。” “那就如此。” 赵祯点了点头道:“大孙就知政制院,三相三参,皆为院同知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政事。不过这是差遣,没有品级,朕想想” 说着他皱眉思考起来。 按照宋朝的官制,在元丰改制之前,分为本官、差遣、散官、勋官、职贴、爵位等等,其中本官就是寄禄官,寄禄官与工资和品级挂钩,而差遣是没有品级的。 比如吕夷简的本官是尚书右仆射,从一品。差遣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没有品级。职贴为集贤殿大学士,爵位为申国公。 这里面只有本官和爵位有品级,其余都是荣誉衔之类,最多就是多领一份工资而已。 所以赵骏要是出任知政制院,自身必须要有品级。 因为对比后世的话,这个职位基本上就是国家总理,肯定要有相应的级别待遇,才能彰显权威,因此要特别对待。 然而他不可能得到寄禄官,因为宋代本官必须要入仕才可以得到,且基本上都有一定资历年龄限制,不可能有二十来岁就位居一品。 而赵骏并未科举入仕,哪怕他参加了八月大考,十月成绩出来,中了举人也不行。 因为宋代举人不像明清那样可以做官,除非有特奏名成为赐同进士,否则还是不能授予官职,所以赵祯才略微为难。 晏殊见赵祯苦着脸思索,想了想道:“不若先以爵位领知政制院?” 赵祯苦笑道:“那就这样吧,大孙,以你的血脉,我本应该封为亲王。奈何眼下朕不便帮你入宗室籍,封爵最高只能国公,你就以从一品国公领知政院如何?待你将来有所作为,能服众望,朕便加你为太师,乃至亲王皆可。” 按理来说,赵骏既然是宰相的领导,级别应该要比吕夷简他们高,是正一品才对。 但正一品的爵位就只有亲王,寄禄官则有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等。 而且这些官职并不常设,常设的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对应的一般就是从一品或者正二品(副宰相参知政事一般是从二品)。 如王曾的官职全称是门下侍郎兼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其中他的本官就是正二品的门下侍郎,比吕夷简还要低半品。 吕夷简只有病得快死的时候,才被赵祯授予正一品司徒,王曾则要死后才被追赠为正一品侍中。 连郡王都是和国公同一个等级为从一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