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从来没有放弃过利用从长安到洛阳这段水道,但是一直没有成功过。
或者说,大规模利用一直没有成功过,最好的时候,也仅仅是能过少量轻便而又容易掉头的小船。
为什么?
因为这段水道真的是太凶险了。
许多地方有明礁暗礁不说,水位落差也很大,如建国以后早期比较有名的三门峡、小浪底等发电站,就在这一带。
为什么有名?
就是因为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它们的施工非常困难,我们是靠着不畏艰难的精神,努力把它们建起来的。
战国的时候,秦国把函谷关一堵,关东六国就只能瞪眼,不是他们想不到从函谷关边上的黄河坐船而上,而是根本行不了船。
至于为什么当时不能从函谷关南边的山岭翻越过去,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因为与黄河无关,就不展开讲了。
继续说黄河。
西汉的时候,随着关中人口不断增多,到了汉武帝时期,关中粮食已经难以供应关中人口。
于是统治者就开始大力开发陇右和凉州,甚至要从汉中运粮,偏偏没有办法把关东的粮食运到关中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汉也曾大力开发这一段水路,但直到国力强盛的西汉灭亡,也仅仅是凿开了一点点能让小船通行的水道。
所以西汉的陇右和凉州其实是很繁荣的。
甚至到了东汉前期,羌胡没有大规模扰乱凉州的时候,在大部分时间里,凉州粮价居然比全国平均粮价还要低,是不是颠覆了很多人的想像?
汉以后的唐朝,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杨广举全国之力凿通了南北各段的运河,把它们连通成大运河,但也仅仅是能把粮食送到洛阳。
注意,也就是说,洛阳以东的黄河下游水运,是可以利用的,而且利用得很早。
但洛阳到长安的水道,仍然是个处女地,呃,最不济也算半个,不能再少了。
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关中人口增多,粮食压力太大,皇帝不得不经常带着满朝百官跑去洛阳就食。
吃着吃着,洛阳就成了唐朝实际上的陪都。
这个事情,我记得历史书上有讲过。但为什么会这样,书上似乎没讲,所以大伙只知然不知所以然。
从长安到洛阳这一段黄河水道的知识,我以为好多人都知道的,没想到是个知识盲点,确实是我的疏漏,抱歉。
当然,以上仅仅是从地理方面来说的,至于人文啊,政治啊,这些就是另外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