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当年的事,谁不知道?这《民报》竟然敢把这事翻出来,还扯上了胡美,这不是找死吗?”
胡桢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怪不得皇上会如此震怒,直接取缔了这两份报纸。”
“他们这哪里是在为民请命,分明是在挑衅皇上的权威啊!”
汪广洋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你们总算是明白了。”
“这《民报》和《北报》,看似是在揭露朝廷的黑暗,实际上,却是在触碰皇上的逆鳞。”
“他们以为自己很聪明,殊不知,这正是他们自取灭亡的原因。”
胡桢和吴沉听了,都感到一阵后怕。
他们庆幸自己没有参与到这场舆论风波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广洋,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吴沉问道。
“这报纸的事,咱们还掺和不掺和了?”
汪广洋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报纸,自然是要看的。”
“但要看,就看朝廷钦定的《大明晚报》和《儒报》。”
“这两份报纸,才是皇上的喉舌,才是我们了解朝廷政策,把握时局动向的关键。”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尤其是《儒报》,我们要多在上面发文章。”
“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新政,支持皇上。”
“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舆论风波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胡桢和吴沉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广洋说的是,我们这就去安排。”
“一定要让《儒报》的声音,盖过那些乱七八糟的杂音!”
……
淮王府,气氛与往日的热闹喧嚣截然不同,显得有些沉寂。
朱允炆坐在书房内,眉头紧锁,手中拿着一份《儒报》,反复翻阅。
刘三吾、方孝孺、黄子澄、齐泰四人分列两侧,也都神情凝重,一言不发。
自从上次科场舞弊案之后,他们已经沉寂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他们一直在反思,在总结经验教训。
“诸位,都说说吧。”朱允炆打破了沉默,“对这报纸被取缔的事,你们怎么看?”
方孝孺率先开口:“殿下,臣以为,这报纸被取缔,是必然的结果。”
“《民报》和《北报》,虽然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但实际上,却是在攻击朝廷,挑拨是非。”
“这样的报纸,迟早会出事。”
黄子澄也点头附和:“方先生所言极是。”
“这报纸,本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民喉舌,用得不好,就会伤及自身。”
“《民报》和《北报》,显然是走上了歧途。”
齐泰则显得有些不甘心:“可惜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
“若是能好好利用报纸,我们本可以与吴王一较高下。”
“现在倒好,反倒让吴王占了先机。”
朱允炆听了,心中也是一阵惋惜。
他原本也对报纸寄予厚望,希望能够通过报纸,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但是,他没想到,《民报》和《北报》竟然会如此短命。
“诸位,报纸被取缔的事,就不要再提了。”朱允炆说道,“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吸取教训,另谋出路。”
他顿了顿,又问道:“刘先生,您是儒学大家,对这舆论之道,可有什么高见?”
刘三吾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殿下,臣以为,这舆论之道,关键在于引导。”
“我们要想与吴王抗衡,就必须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既然《民报》和《北报》已经不能用了,那我们就只能另辟蹊径。”
“依臣之见,我们可以在《儒报》上发文章。”
“《儒报》是朝廷钦定的报纸,影响力巨大。”
“我们可以在上面,发表一些读书心得,交流学术观点,以此来吸引读书人的关注。”
“只要我们能够赢得读书人的支持,就能在舆论上,与吴王分庭抗礼。”
朱允炆听了,眼睛一亮,连连点头。
“刘先生此计甚妙!”
“这《儒报》,的确是个好阵地。”
“我们可以在上面,潜移默化地影响读书人的思想,让他们逐渐认同我们的理念。”
他转头看向方孝孺:“奉和,你是文章大家,这事就交给你了。”
“你要多写一些文章,在《儒报》上发表。”
“记住,要润物细无声,不要过于张扬。”
“要让读书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我们的观点。”
方孝孺拱手道:“殿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
“这《儒报》,就是我们的阵地,我们一定要守住!”
……
几日后,《儒报》上陆续刊登了几篇署名为“淮王”的文章。
这些文章,都是朱允炆授意方孝孺撰写的。
文章的内容,大多是关于读书心得,学术观点的。
但是,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中,却蕴含着朱允炆的政治理念和抱负。
“读书,不仅要读圣贤书,更要读懂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