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唐玄宗出逃,长安沦陷,在这动荡的局势下,唐肃宗灵武即位成为唐朝平叛战争的关键转折点,开启了艰难而漫长的收复山河之路。
一、灵武即位的背景与过程
1. 长安失陷与玄宗出逃
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由于唐朝长期处于和平状态,军队战斗力有所下降,且对叛乱缺乏足够的准备,在与叛军的交锋中节节败退。洛阳首先被攻陷,随后潼关失守,长安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唐玄宗惊慌失措,于天宝十五载(756 年)六月带领杨贵妃、杨国忠等皇室成员及部分大臣、禁军仓皇逃离长安,前往蜀地避难。
2. 马嵬驿之变的影响
在逃亡途中,行至马嵬驿时发生了着名的马嵬驿兵变。禁卫军将士因对杨国忠的专权和腐败极为不满,且认为安史之乱因他而起,于是将杨国忠诛杀,并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在无奈之下只得赐死杨贵妃。马嵬驿兵变后,唐玄宗继续西行前往蜀地,而太子李亨则在众人的拥护下决定与玄宗分道扬镳。
3. 灵武即位
李亨在宦官李辅国、大将郭子仪等支持下,北上至灵武。当时的唐朝迫切需要一个新的领导核心来组织力量抗击叛军,恢复国家的稳定。至德元年(756 年)七月,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即位,是为唐肃宗,并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唐肃宗灵武即位后,立即着手组建朝廷班子,任命了一批大臣,如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开始了平叛的战略部署。
二、平叛战争的初期战略与举措
1. 借兵回纥
唐肃宗即位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唐朝军队在前期与叛军的战斗中损失惨重,自身兵力不足。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唐肃宗决定向回纥借兵。他派遣使者前往回纥,许以重利,请求回纥出兵相助。回纥可汗派遣其子叶护率领精锐骑兵前来援助唐朝。回纥骑兵的加入为唐朝军队增添了一支强大的机动力量,在后续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军事部署与将领任用
唐肃宗对军事力量进行了重新整合与部署。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仍兼朔方节度使,命其率领朔方军作为平叛的主力部队。李光弼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同平章事,率河东军协同作战。同时,还征调了各地的军队向灵武集结,如河西、陇右等地的军队。在战略上,确定了先收复两京(长安和洛阳),稳定局势,再逐步消灭叛军的总体方针。
三、收复两京的战役过程
1. 长安之战
至德二载(757 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唐朝军队开始对叛军发起反攻。郭子仪率领朔方军与回纥骑兵等部队在长安附近集结。在香积寺之战中,唐军与叛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郭子仪采用了前后夹击的战术,以中军正面迎敌,吸引叛军主力,同时派李嗣业率领陌刀军从侧面冲击叛军阵脚,回纥骑兵则绕到叛军背后发动突袭。叛军在唐军的猛烈攻击下阵脚大乱,最终被击败,损失惨重。此役之后,唐军乘胜收复了长安,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唐朝军民的士气,也为后续的平叛战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洛阳之战
收复长安后,唐朝军队继续东进,目标直指洛阳。安庆绪在得知长安失守后,加强了洛阳的防御。但此时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安庆绪的统治并不稳固。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的率领下,再次与叛军在洛阳附近展开激战。在战斗中,回纥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机动性和冲击力给叛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最终,唐军成功攻克洛阳,安庆绪率领残部逃往邺城。收复两京标志着唐朝在平叛战争中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使唐朝在政治和军事上重新获得了主动权。
四、平叛战争中的曲折与困境
1. 内部矛盾与权力斗争
在平叛战争过程中,唐朝内部并非一帆风顺。唐肃宗与唐玄宗之间存在着权力斗争的隐患,虽然玄宗已退位为太上皇,但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朝廷内部大臣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他们在军事决策、人事任免等方面时常产生分歧和矛盾。例如,在借兵回纥的问题上,就有部分大臣担心回纥势力过大,日后会对唐朝构成威胁,但唐肃宗为了尽快平叛,还是坚持了借兵的决策。
2. 叛军的反击与反复
安庆绪逃往邺城后,叛军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史思明在范阳拥兵自重,他看到安庆绪兵败后,一方面与唐朝暗中接触,另一方面又在扩充自己的实力。唐朝在收复两京后,内部出现了一些松懈情绪,对叛军的后续行动估计不足。史思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再次起兵反叛,他率领叛军南下,击败了唐朝的一些军队,重新占领了洛阳,使得唐朝在平叛战争中又面临新的困境,战争局势再次陷入胶着状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