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以来,历经数代君主的不懈努力,逐渐在战国七雄中崭露头角并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大霸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影响深远而持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书写了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秦国在崛起过程中,商鞅变法是关键转折点。商鞅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与军功等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激发了秦国的农业生产活力与民众参军作战的积极性。秦国的经济迅速繁荣,军事力量得以不断扩充。在农业上,新开垦的土地增多,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为长期的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军事方面,以军功授爵的制度让无数普通民众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秦军的战斗力由此迅猛增强,成为一支令六国胆寒的虎狼之师。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在外交与军事上继续开拓进取。张仪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推行连横之策,成功破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他周旋于各国之间,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利益纠葛,或拉拢、或威胁,使六国之间相互猜忌、难以形成合力。在军事上,秦国不断向外扩张,夺取了魏国的河西之地等大片领土,进一步巩固了秦国的势力范围,也为后续东出函谷关奠定了更为有利的战略态势。
秦昭襄王在位时,秦国继续对六国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白起等名将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白起一生征战无数,伊阙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大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使韩魏两国元气大伤。长平之战更是堪称经典,白起指挥秦军与赵国决战,最终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扫除了一个极为强劲的对手。这一系列的战争胜利,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六国的有生力量,也使得秦国的威名远扬,让六国在心理上对秦国产生了深深的畏惧。
到了秦王嬴政时期,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基本形成。嬴政先是铲除嫪毐叛乱集团,后又罢免吕不韦的相位,将秦国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后,他便开启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公元前 230 年,秦国攻灭韩国。韩国本就是战国七雄中较为弱小的国家,在秦国的长期蚕食与军事打击下,无力抵抗。秦国派内史腾率军轻松攻克韩国都城新郑,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秦国在其故地设置颍川郡,正式拉开了统一六国战争的序幕。
公元前 228 年,赵国在经历长平之战的重创后,虽有李牧等名将苦苦支撑,但终究难以抵挡秦国的强大攻势。王翦等将领率领秦军多次对赵国发动大规模进攻,赵国在军事上逐渐陷入绝境。最终,秦军攻克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率残部逃往代地,自立为代王,但已无法对秦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燕国在赵国灭亡后,深感唇亡齿寒。燕太子丹妄图通过刺杀秦王嬴政来挽救燕国命运,于是便有了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事件。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前往秦国,在咸阳宫图穷匕见,但行刺失败。秦王嬴政大怒,立即派王翦、辛胜进攻燕国。燕、代联军在易水之西组织抵抗,却被秦军轻易击败。公元前 226 年,秦军攻克燕都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虽然后来燕王喜杀太子丹向秦国求和,但燕国也只是苟延残喘,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魏国在战国时期曾是强国,但在秦国的不断打击下逐渐走向衰落。公元前 225 年,秦国派王贲攻魏。魏军坚守大梁,秦军强攻不下,王贲便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大梁城。大梁城被水浸泡多日,城墙崩塌,魏王假无奈投降,魏国灭亡。魏国的灭亡标志着秦国在中原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巩固。
楚国是六国中地域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也是秦国统一过程中的一大劲敌。起初,嬴政询问李信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称二十万即可,而王翦则认为非六十万不可。嬴政先派李信、蒙恬率二十万军队伐楚,楚军在项燕的指挥下,采用灵活的战术,对秦军展开反击,秦军大败而归。嬴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到王翦家中请王翦出山,并给予其六十万大军。王翦率大军伐楚,楚军再次出动全部兵力抵抗。王翦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与楚军长期对峙,消磨楚军的斗志。楚军求战不得,逐渐松懈。王翦趁机发动突然袭击,大破楚军。公元前 223 年,秦军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楚国的灭亡使秦国基本完成了对南方地区的统一,极大地扩充了秦国的版图。
公元前 221 年,齐国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下,长期与秦国交好,未做充分的战争准备。当秦国相继消灭其他五国后,齐国孤立无援。秦国派王贲从燕国南部进攻齐国,齐国军队毫无斗志,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至此,秦国历经十年左右的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