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初。
很多凄苦的人往往把自己想象成怀才不遇的艺术家,但真正有才华的又有多少呢?
关键,还在于作品与实力。
莫夫先生打开包裹,漫不经心的取出立体青铜油画。
突然手一抖,眼神微微凝固。
长满络腮胡的脸浮现惊讶的神色。
惊讶?
或者说是惊艳?
他年少时,就学习临摹、素描、静物油画,看过的经典不计其数,甚至说,对经典习以为常了。
但看到那一瓶盛开的向日葵时,还是有一种惊鸿一瞥的心动。
薄薄的一张油画,被这位巴特铜匠延伸出了无与伦比的厚度!!!!!
相比于梵高向日葵的温暖绚烂。
这件作品多了几分诗情画意的梦幻——
作品上光影斑驳、有阳光在花瓣和瓷瓶上流转。
而色彩,虽然都是黄色,但其中有五种细分的金黄,层次感极强。
而五种色彩,与光影重叠,形成细微的差别,便是十几种金黄的颜色在雀跃!!
哪怕是莫夫先生从事艺术行业四十年,也无法从专业的角度说出每一种颜色的细微变化,但欣赏时的体验会出现起伏。
其实这是东方的艺术理念:墨分五色。
连墨都分五色了,秦淮对其它颜色,自然更为苛刻。
调色的时候,他更注重意境与幻觉的变化,让色彩的变化不随情绪而动,却随视角而动。
就好像看一缕阳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绝然不同。
若洒上一些水雾,还能看到弯弯的彩虹。
这就是秦淮的色彩法则。
梵高说过:色彩的法则,正是因为没有偶然性,才有无法言表的精彩。
秦淮的色彩,正是以这种方式精打细算的必然调和,拥有了无以言表的惊艳。
……
仅仅是这些,就是大师级手笔了!
何况,这件铜艺作品,还使用了一种光怪陆离的锻造方法。
不是范模法,也不是失蜡法。
乍一看,好像每一处都是如此的自由散漫,充满着不受束缚的力量感与反叛感。
但实际上,若是仔细品鉴,会发现,其实每一处,无形之中,都遵循着一种独特规律!
莫夫先生心心中慨叹。
埋头研究了两天,越是研究,却越感觉到一头雾水。
最终只能叫来同行好友,试图群策群力,解开这件作品拥有独特魅力的谜团。
……
“我在观察时,只觉得我时常变成了阳光,时常却变成了花瓣,时常却变成了花瓶……像是在看电影,视角不断切换。
尽管如此魔幻,可我却完全没有察觉到有哪怕一丝一毫的违和,这种透视法,不属于梵高,不属于任何人,他就属于巴特!”
一位短发蓄着胡须的画家非常亢奋,似乎发现了新大陆。
……
“或许能够开创一个新的流派?”
几位艺术家面面相觑,最终一致将巴特的风格,列入新流派中。
开创新流派……
这可是每一个艺术家,都梦寐以求的成就!
他们兴奋。
可又悲伤。
一股压抑的气氛,在几人中间蔓延。
因为巴特先生在作品出名前,自杀了……
世界痛失一位大师!
想到这里,几人扼腕叹息,慨叹命运不公,造化弄人。
…………
当天夜晚。
在明净的灯光下。
莫夫先生给刘庆写了一封回信。
向您的发掘致以崇高的谢意,否则一位开创了新流派的大师将会明珠蒙尘。
希望您可以将巴特的地址告诉我,我将给予巴特的家庭一些帮助。
刘庆呆若木鸡。
大师?
开创新流派的大师?
刘庆懵圈了,那是一位民工抱过来的作品,民工眼中充斥着捡漏成功的**。
这种作品,竟然能开创一个新流派?
过分的戏剧化了吧?
刘庆心脏颤抖,那可是一位中华艺术家的作品,却在西方开花,开创新流派?
刘庆虽然难以置信,但他是资本家,他立刻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连忙委婉的暗示莫夫先生。
说巴特家属不需要援助,只求能给巴特办一个展览。以此彰显巴特的艺术成就,让世界知道巴特!
莫夫答应了。
为巴特的两件青铜油画筹备了一场展览。
短短两个星期。
青铜油画《向日葵》和《星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令人惋惜的故事,火遍了巴黎这座艺术之都。
几乎所有的居民,都知道有一位右手伸进铜浆中,结果被烧穿的巴特先生。
有许许多多的公民,都在欣赏过两件作品后,自发的向身边的朋友、亲属、恋人安利。
眼看热度高得一塌糊涂,刘庆做梦都在笑。
这是他迄今为止,炒作最成功的两件艺术品。
以如今的热度。若是将这两件作品放到拍卖行,恐怕能赚取他一个季度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