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很快,深夜又至。
从御书房回到寝宫,大昌皇帝辗转反侧,一点睡意都没有。
小九这一走,他的心就像被抽空了一样。
这个多年来,他从未留意过的老九,此刻会让他如此揪心!
太子确立了,小九也走了!
压在心头的两大难题解决了,但大昌皇帝却并没有轻松下来!
相反,他比之前更焦躁起来。
那封信,就在枕边!
尽管信中的内容,他已经是记得滚瓜烂熟,但还是打开后又看了起来。
望着笔画生硬,毫无线条美感的字体,大昌皇帝实在想不出这信里的字,到底是不是用笔写的?
记得小九倒是说过,他的笔,总是被别人拿去弄坏,而他又不敢讨要。
小九的字,那是在观澜院的院子里,拿树枝棍儿在地上划的?
他真想把小九留在身边,好好的教他练练字。
可这些,已经办不到了!
小九这一走,凶多吉少,战场上的事,很难预料生死。
这份信,字写得虽然奇丑无比,但它已经在大昌皇帝的怀里揣了一天了。
它在大昌皇帝心中的分量,甚至超过了书圣的墨宝。
一个皇子,能把字写成这样?
这不得不说,他这个做老子的,是失职的,起码没有给小九足够的关心。
小九和他母亲的存在,只是按月被送去禄米,在观澜院里苟且活着的一对母子而已。
这份亏欠带来的愧疚,让大昌皇帝胸口一阵隐疼不已。
也就是这个差点被他遗忘了的老九儿子,却在大昌危难的时候,振臂高呼一声就挺身而出。
今天早上在外城引起的轰动,他也是知道了的。
外城百姓夹道相送,那场面,胜过了他带着的群臣班子。
小九的人气,在那次斩杀粮商的时候,就已经在外城积攒了下来。
维持秩序的巡城司官兵们,不但被黑压压的百姓挤丢了鞋子不说,他们一些官兵,有着跟随小九一起上前线杀敌的冲动。
这个现象,胜过了以往所有的战前动员。
倘若战争需要大量的军队,这百姓们被激发起来的爱国热潮,就是这个国家兵源的最大保障。
就是自己当年带兵的时候,也远远做不到这一点。
战神霍青,也没有让全城百姓如此疯狂过!
但今日,小九他做到了。
全城百姓追赶着府兵队伍,送鸡蛋送熏肉,可军纪严明的府兵队伍,硬是没拿老百姓的任何东西。
这一点,他都自愧不如。
记得有一年行军路上,由于粮草不济,无奈之下,他对纵马去吃百姓庄稼的那些兵士们,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
德不孤,必有邻!
这德!
小九在整个京都的百姓心里,早已是积下了不少。
有这样的儿子,到了边关,何愁戍边将士们的士气不振?
就在中午的时候,五军都督府的征兵点上,被各处涌来的青壮年们,围得是水泄不通,这些热血沸腾的男儿们,高喊着要跟随九皇子去边关杀敌!
大昌皇帝忽然想起来,自己有一年兵丁减员严重,前朝兵部甚至采用了抓丁的方式,让百姓的子弟补充兵源。
与今天争相当兵的盛况相比,大昌皇帝都不由得老脸一红。
这孩子,自己都出征开拔了,无形之中又给朝廷解决了兵荒的这个难题。
作为人父,他多希望自己的这个老九儿子全须全尾地回来!
但他心里清楚,雁门关的形势,严峻得不是一般。
北凉可汗亲率的几十万大军,正虎视眈眈地寻找进犯大昌的机会。
活着回来?
那是痴人说梦,这个不用多想,带过兵的人都清楚。
各种形势,已经把他父子逼到这条道上,就是明知生还的希望很渺茫,但还要非得走下去。
立威、立言、立信!
不但是一个皇子,还是一个皇帝,都必须言出必践的。
“小九,你不怪父皇心狠吧?父皇欠你的,恐怕这辈子都还不上了!”
想到此处,大昌皇帝又是自言一句。
“小九,认命吧!都怪你母亲的身份太过低微……”
大昌皇帝叹了口气,握着那封信,就迷迷瞪瞪准备入睡……
就在大昌皇帝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突然又被一阵急促的禀报声惊醒!
“圣上,不好了!”
是刘安的声音。
大昌皇帝猛然睁眼,吩咐侍寝的宫女去开门。
“三更半夜,何事如此慌张?”
这个时候急报,大昌皇帝想到事情不会小。
“宫外皇城东侧火光冲天,看那火势大得吓人!”
刘安战战兢兢,进门就跪地禀报。
“还不快去救火?”
大昌皇帝心头一震,皇城失火,那可不是小事,宅子连着宅子,府邸挨着府邸,都是朝中显赫人物所居的地方。
“回圣上,宫里轮班休息的侍卫队,还有巡城司的官兵,内务府的太监、宫女和杂役们都去救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