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三。
宜出行,沐浴。
忌入宅,安葬。
这个世界还有宜忌吗?还需要风水地仙吗?
不知。
李恪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仅限于他这几年当中的所见所闻。
他在思考,倘若这个世界真能如他所想象的那般,建立起一个明主和谐的社会,那该是何等的一种模样?
可他的这种想法,当下的百姓与当政者又能真正的理解吗?
如果不能,那他岂不是成为了一个异类?
可他不愿如此浪费生命,正如他不愿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被人设计陷害。
而他要怎样才能保护他们呢?
李恪一时之间只觉得自己脑中的未知太多,需要一一去解答的问题太多。
这些问题就好似刚刚下过的一场雨,虽然已经停了,可却留下满地湿漉漉,树上苍翠欲滴,以及天街小雨润如酥的迷蒙景象。
有些人与事即便已经被埋藏在时光之中,可他们活着它们留下的影响却能让许多人为之着迷。
比如,杜如晦。
李恪几乎是和杜如晦一起抵达皇城的。
车夫送到这里,便转身离去,李恪走上前,与杜如晦并排着往宫里面走。
“知道陛下召我们何事吗?”
杜如晦似乎并未受前几日之事的影响,此刻仍是一副深不可测的模样
,双眼皮下尽显深邃幽远,让人捉摸不透。
“大人这话问的奇怪了,你都不知道,你说我能知道吗?”
李恪还真是不知。
原本他还在府中与苇名美雪思考该如何让大唐与高句丽这一仗既能打起来,但又不真的打起来,王公公就到了。
一路行来,李恪想到高句丽泉盖苏文,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了他的母亲,由此联想到这个世界。
“我没跟你说笑,今日陛下急召绝非常事,你最好当心些。”
杜如晦神色很严肃,看起来不像是开玩笑。
能让大名鼎鼎的梁国公杜如晦如此慎重严肃,由此可见今日之事还真不会一般。
但李恪却好似无感。
“你在下唬本王?呵呵。”
“不就是你前来找过本王么?何至于说得如此厉害。”
李恪心想,既然李世民不愿意自己插手边境战事,那又为何让杜如晦来找自己了解信息,甚至寻求意见呢?
而李世民急召,如果是因为这件事,那想必就是跟自己与高句丽的联系有关。
“大抵是因为你们安排在高句丽国内城谍网瘫痪,陛下觉得不能让我这个楚王与高句丽联系过于紧密,所以才急召我们入宫吧。”
李恪又补充了一句,脸色仍旧平淡如常。
不过他说
的,倒的确是事实。
“你既然知晓,那想好没有等下如何回话?”
上了甘露殿的台阶,而后便是一条长长的走廊。
杜如晦走在李恪旁边,目光淡然的望着前方,透着一丝期许。
“杜大人,那日在御书房你不还帮着李泰说话,说我诬告李泰通敌么?”
“今日怎的又突然关心起本王来了?”
李恪语气里的讽刺是不言而喻的,但却是他故意如此。
那日在御书房中,杜如晦的确以李恪没有证据而指控他诬告李泰通敌,此乃事实,不容置喙。
可今日杜如晦的这几句询问,明里暗里都是透着他对李恪的关心,确实在叫人难以捉摸。
“殿下,做任何事都不能只凭感觉。”
“你将来的路还很长,我却已经老了。”
“大唐将来终归需要你来接手,倘若你不能在陛下的试探中得到陛下的宠信,那我劝你,离开长安。”
“带着你的妻妾,带着你的万贯家财,离开这里。”
杜如晦说出了和长孙无忌一样的话。
而且他说得更为慎重和郑重,类似一种告诫,但却比告诫更为严肃。
但他这话也无疑给了李恪一个提示。
“父皇没有惩罚我污蔑李泰,原来是在试探我?”
那日李恪在御书房指控李泰
勾结高句丽,虽然李恪没有拿出实质性的证据证明,但李世民却并未因此而惩罚李恪,甚至只字未提。
按照李恪的猜想,李世民当是彻底放弃了李泰,所以才对李恪所谓的“污蔑”不予置会。
而如今李泰已经倒台,李世民对李泰的态度也依然明了,可越是如此,李恪的威胁似乎越大, 太子不堪重用的情况下,让李治出头,显然时最好的选择。
正如杜如晦所言,李世民是在试探自己?
这里必须要明确的两个前提是:
一,李世民并不想让自己接手皇位。
二,李世民要让太子相信,太子的位置依旧稳固。
所以在这两个条件基础上,李世民一直未曾开口提及自己污蔑李泰的事,很大程度上还真是在试探自己。
因为李世民必须要搞清楚的是,自己对皇位究竟有没有兴趣,自己又会不会因为李泰的污蔑而彻底与皇室对抗。
他手里握着大唐经济的命脉,倘若自己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