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人都是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人尖子,到了现在都看出来了。这个小宦官思维敏捷,略有文采,言辞清楚,对陛下忠心,说出来的话是可信的。如果他真能骗了这个屋子里的人,那大宋离亡国也不远了。小宦官的话有理有据,由不得你不信。
可是,按理断了粮的西路军伙食却不错,应该是残兵残卒的西路军士气却很高昂,少了一条胳膊的主帅却深受士卒爱戴,这些事透出一股诡异,这让人怎么相信啊。
皇帝上首道:“老爱卿,这事不太合常理啊,再说西路军为何要去剿匪?”在场的人也不太清楚,也想知道老大人为何酌定是西路军。
老大人有点失望,现在朝中的臣子都基本没经历过什么风浪,只是闭门苦读书,对底层的事少了了解,不知道把大宋交给这些人,未来会如何啊。
看了一圈,老大人缓缓道:“小宦官传旨的日子,正是那里盗匪被剿灭的日子。西路军强盛的原因正是因为剿匪有好处,有财货”。
官家不解问:“剿匪有好处?”,皇帝知道,剿匪要动兵,动兵要花钱,花很多钱。有好处的说法从哪来的?
老大人道:“陛下有所不知,积年老匪积蓄颇多,只缴获就颇为丰厚了,还有州县的赏金,对千余人来说不少了”。
官家道:“那为何往日里朝廷派军屡次不能成功?”,朝廷可不是不剿匪,每次挑拨军队钱粮去了,大多盗匪逃窜远遁,结果往往无功而返。
老大人苦笑道:“陛下,往日里军队不等到地方,盗匪早已得了消息了,大军行动迟缓,士卒畏敌不前,军将昏庸,军纪败坏祸乱百姓,哪里可能成功?其实只要行动迅捷,士卒敢战,些许毛贼并不难剿灭,老臣料想,必是木子以重赏激励士卒,另行练兵之法,以迅雷之势剿灭匪徒,此真良将也”。
官家和众臣明白了,剿匪不是没油水,是你们不中用,木子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反正是西路军的残卒们努力拼命,木子又用从土匪那里缴获的钱给士卒买吃的发奖励,然后形成了良性循环。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
大臣甲犹豫着道:“这事……这事不太合规矩吧”。
大臣乙道:“木子颇有良将之姿,可惜折了一臂,不能为官了,唉……”。
老大人听着一众晚辈的话,失望透顶,一个个死守着
所谓的规矩,这样治国,将来……
老大人以年老体弱告退了,众大臣琢磨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你不能说西路军对,因为他们的军令里没有剿匪这一条。
你也不能说西路军错了,因为西路军情况太特殊,有大功的军队没有军粮,你不能让人饿死吧,说出去朝廷脸面还要不要了?再说人家没从百姓那里抢,没追着地方官府要,剿了土匪又补充了给养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别说西路军这事办的不算错,就算西路军真的劫掠百姓朝廷也不能惩处,至少现在不能。刚刚大力宣传了庆州大胜,这话音还没落地呢,这就要杀功臣?天下的百姓怎么想?自己对自己动刀子?辽国和西夏一定会大肆宣扬这事,关键是边关将士怎么想?然后必然士气一落千丈……
但有一条是确定的,那就是无论如何不能再由着西路军折腾了,真不合规矩,所以他们最后决定,让皇帝出面解决。
皇帝一脸懵逼:“朕下旨?”这算什么事?
众大臣也是没办法,西路军情况太特殊,本来就是一帮杂牌,庆州立了大功伤亡惨重,木子又是有功之臣,如果枢密院下令事情就变味了。
怎么着?为国血战的将士,身上的口子还没长好呢,枢密院下令让人家快点走,对有功将士就如此苛待?
最后被逼无奈的皇帝陛下下了对木子的第二道口谕。
!!!!!!
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有时候你觉得心满意足了,过几天你还是会变得贪婪。
贪婪这词不好听,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欲望,比如渴望。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有人说战争是人类进步的发动机,其实这个说法不全面,发动战争的人也是因为他们想要生活变得更好。
西路军第三营的皮二,两个月以来的目标就在不断变化,最开始的时候他只想离开杂役营,后来他来到了第三营。然后他想什么时候也能出去走一趟,没想到几天后就走了一趟。然后他又想什么时候怀里能攒下一贯钱,结果他没过几天就有了一贯钱。他慎重的考虑后决定攒到十贯钱就收手,见好就收不出去了,第二天他又觉得十贯钱好像不太够。
西路军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开始的离官道三十多里,到现在的二百多里,这得益于第一营的成熟,这些憨货平常行军的时候恨不
得把战马背着走,对他们老婆肯定没这么心疼。当然了,如果你能背着他大晚上跑出两百多里去拿两贯钱再跑回来,他也会心疼你的。
三个营里收获最大的当然是第一营,他们的范围最终定格在官道五十里到二百多里之间。王二和毛三郑重告诉过他,五十里之内不许一营动,如果动了就绝交。
第三营现在已经完全不是开始时的模样了,在营里再没有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