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音 > 历史军事 > 家祖左宗棠 > 第52章:第二次黄海海战(三)

第52章:第二次黄海海战(三)(1 / 2)

上午11时58分,得益于平常的严苛训练,靖海舰能够在受袭之后迅速恢复航行和战斗,继续执行作战任务。

两分钟后,正午12时,双方本队纠缠到1起,横海号的305主炮发出怒吼,打响了双方本队的第1炮。

大清巡洋舰队的本队分为3部分,即第1主力舰队、第2主力舰队和鱼雷舰队,第1主力舰队和第2主力舰队分别于联合舰队本队左右,鱼雷舰队并没有携带鱼雷艇,只有9艘鱼雷巡洋舰和鱼雷炮舰,该舰队位于战场外围,伺机而动。

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包括两部分,即第1群阵和第2群阵,第1群阵中有严岛、桥立、千代田、和泉4舰,第2群阵中只有松岛、扶桑、高雄3舰。

与游击舰队相比,日军的本队可谓寒碜到了极点,整个舰队只有1艘千代田是应该出现在这里的军舰,3景舰就是放大的蚊子船,和泉号也是小船扛大炮的货色,扶桑号太老了,而高雄则是1艘脆皮的无防护巡洋舰。

面对这样的本队,北洋水师感觉自己就能解决问题,但作为第1主力舰队司令的黄建勋却依然拿出了十2分的谨慎态度。

须知,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更何况日本联合舰队本队还是1条疯狗。

立于舰桥之上的伊东祐亨看着对面的3条铁甲舰,深深的吸了1口气,有那么1瞬,他心中甚至升起了逃跑的荒唐念头。

但很快,伊东祐亨就将这些杂念抛弃,拔出指挥刀,对着传声筒大喊1声:“皇国の兴廃、此の1戦に在り!砲撃する!”

这句著名的“皇国兴废,在此1战。”竟出现在了甲午的战场上,此时的巡洋舰队之于联合舰队,恐怕远胜彼时的沙俄第2太平洋舰队之于联合舰队。

说完,伊东祐亨将指挥刀收回,双手紧紧抓住栏杆,眼睛死死盯住右前方的横海号。

整艘严岛号巡洋舰上的所有人在收到开炮的指令后全部抓住了自己身边能抓住的所有东西,有的人甚至把绳子缠到自己腰间。

正午12时13分钟,严岛号前甲板上那门320加纳舰炮完成装填,转向右舷,尽力对准横海号铁甲舰。

南洋海军采取的是舷侧对敌,相比于船头对敌的定镇2舰,能发挥的火力更强,但被击中的概率也更大。

这门320舰炮之重,竟让严岛号向右倾斜了近2度,加之重心不稳,舰体起伏,更加剧了瞄准的困难。

随着炮长拉下引绳,这枚4百公斤重的巨型炮弹穿越12米长的炮管冲出炮口,带着近3十米的尾焰火光砸向横海号铁甲舰。

这门巨炮开炮的声音响彻整个战场,就连正在开炮的定远号上的双联装305克虏伯舰炮的声音都被它压了下去,其炮口风暴在海上掀起了半米高的海浪,主炮的法制炮管向后猛退半米,狠狠的砸在炮架上,整个舰体都向后1震。

“大而无用。”在最初的微微担心过后,杨昌濬淡淡的做出了评价。

严岛号主炮炮弹越过横海号的舰桥,落到距离横海号百米开外的海面上,激起数十米高的水柱。

但这1炮也不是完全没用,位于外围的广有号鱼雷炮舰距离大炮落点7十多米处,其激起的高压海浪拍向广有号炮舰,导致其左舷受损中破,不得不停下维修。

不过这种事情也并非全是广有号的错,在1888年交付后不久,广有号与万年清号1同在伶仃洋上巡逻,旁晚返回时由于领航员失误,导致两舰在珠江口坐滩,后续请来的美国公司错误估计了情况,导致两舰受损严重,万年清号很快退役,而广有号则在黄埔造船厂修复,但后者的水准嘛

北洋水师是深有体会,订购的鱼雷艇在黄埔造船厂组装后,航速从22节掉到了18节

当然,这只是1个战场小插曲,桥立号紧随严岛号开炮,但也未能命中,落在了距离横海号50多米处的海上,虽然这也是近失弹了,但依然未能对横海号造成什么影响。

之前受损的松岛号在紧急抢修后,在舰首炮台上装备了1门270克虏伯舰炮,这样大小的舰炮对于这个体型的战舰还是可以的,因此松岛号虽然自己舰况不佳,航速已经掉到了9节,但却依然与上1场海战1样活跃,或者说不要命。

这两门巨炮1次复位和装填要消耗半个多小时,1个小时内只能开1炮,这次开炮或许就是这两艘战舰最后的机会了。

位于第2群阵的扶桑号盯上了左侧的来远号,扶桑号宝刀未老,船腰炮房内的240舰炮和170舰炮朝着来远号开了3轮炮,直到第4轮,1枚170炮弹才命中来远舰的右舷。

然而,这1炮却捅了马蜂窝,对于这艘德系耐摔王来说,这颗炮弹也就是挠挠痒而已,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北洋水师的还击却能要了扶桑的老命。

原本北洋水师只是想在左边摸摸鱼,打打杂,除了林永升率领的驭远号和叶祖珪率领的和远舰是抱着为国为民的思想积极作战,剩下的定远、镇远、来远3舰都是划水摸鱼的角色。

定远号左舷和镇远号右舷的双联装305舰炮全都对准了扶桑号,而来远号的双联装210舰炮和两门150速射炮纷纷对准了扶桑号。

最新小说: 将北伐进行到底 北齐不被骑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袁术:我真不是大汉忠臣 历朝皇帝降临从暴揍嘉靖开始 亮剑:从晋西北打到上甘岭 大秦皇子:退婚王妃后悔了,还帮我纳妾! 天子宁有种 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 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