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子,你还敢来见朕!”秦始皇猛地将手中的竹简掷于地上,怒喝道。
竹简在光滑的地砖上骨碌碌地滚了几圈,最终停在了扶苏的脚边。他拾起竹简,只见上面赫然写着“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等字样。
扶苏心头一震,他知道这是赵高在陷害他。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迎上秦始皇盛怒的目光,“父皇,儿臣冤枉!这些都是奸人构陷!”
“冤枉?”秦始皇冷笑一声,“你与边关将领频繁书信往来,意欲何为?朕还没死,你就开始拉拢人心,密谋造反了吗?”
扶苏深吸一口气,将竹简重新放回地上,语气诚恳,“父皇明鉴,儿臣与蒙恬将军等人的书信往来,皆是为了商讨边防要事,保我大秦江山稳固,绝无半点私心!儿臣一片赤诚,日月可鉴!”
秦始皇面色稍缓,但眼神中依然充满了怀疑。他挥了挥手,“你且说说,你所谓的变革计划,究竟是何等良策?能让朕的江山更加稳固?”
扶苏心中稍定,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他起身,不卑不亢地陈述起自己的想法,从减轻赋税、鼓励农耕,到推行教化、修养民心,他侃侃而谈,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娓娓道来。他相信,只要父皇能够听得进去,就一定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大殿内一片寂静,只有扶苏的声音在回荡。秦始皇面无表情地听着,让人难以捉摸他的心思。就在这时,一个尖细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陛下,”赵高躬身走了出来,手中捧着一叠帛书,“老奴有事禀报。”
“何事?”秦始皇有些不耐烦地问道。
“老奴查获了扶苏公子与边疆将领秘密往来的信件,”赵高将帛书呈上,“其中内容,恐有不妥。”
秦始皇接过帛书,展开一看,脸色顿时又阴沉下来。帛书上的字迹模糊,内容也断断续续,但其中一些语句,却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例如“时机成熟”、“举事”等等。
扶苏心中暗叫不好,他知道这是赵高伪造的证据。他正要开口解释,却被赵高抢先一步。
“陛下,”赵高阴恻恻地说道,“公子扶苏与边关将领暗中勾结,其心可诛!还望陛下明察秋毫,以防不测!”
秦始皇的目光在扶苏和赵高之间来回扫视,眼神中充满了狐疑。他沉默了片刻,然后看向一旁的李斯,“丞相,你怎么看?”
李斯缓缓走了出来,他低着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片刻之后,他抬起头,语气沉重地说道,“陛下,扶苏公子所言之变革,虽立意良善,但恐时机未到……”他顿了顿,抬头看了扶苏一眼,又继续说道,“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稍有不慎,便会动摇国之根本……”
李斯的话如同冷水浇头,让扶苏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瞬间熄灭了一半。他不可置信地看着李斯,这个曾经教导他为君之道的老师,如今却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与赵高沆瀣一气,歪曲事实,颠倒黑白。
“丞相此言差矣!”扶苏强忍着心中的愤怒,朗声说道,“变革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大秦的统治,而不是动摇国之根本!如今六国初定,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正需要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难道丞相希望看到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吗?”
“扶苏公子此言太过偏激,”李斯不慌不忙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大秦以法家治国,历来严刑峻法,方能威服四海。如今公子却要推行儒家仁政,这岂不是要推翻先王之道,自毁长城吗?”
“法家思想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扶苏据理力争,他知道此时此刻,他不能退缩,他必须让父皇明白他的决心和诚意,“我意欲推行的变革,并非要全盘否定法家思想,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法家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创造出更适合大秦的治国方略!”
“陛下,”赵高见缝插针,再次添油加醋,“扶苏公子与那些心怀不轨的将领勾结,意图谋反,其罪当诛!还请陛下明察!”
“住口!”扶苏怒喝一声,指着赵高手中的帛书,厉声道,“这些都是你伪造的证据!你安的什么心?你究竟想干什么?”
赵高冷笑一声,丝毫不惧,“老奴一片忠心,天地可鉴!倒是公子,如此激动,莫非是被老奴说中了心事?”
“你……”扶苏气结,他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够了!”秦始皇猛地一拍案几,怒喝道,“都给朕住嘴!”
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不敢再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等待着秦始皇的最终裁决。
秦始皇心中疑虑重重,他看着扶苏,又看看赵高和李斯,一时难以决断。他相信扶苏的为人,但赵高和李斯的话也不无道理。扶苏的变革计划,究竟是利国利民,还是会动摇大秦的根基?
大殿中落针可闻,秦始皇锐利的目光在扶苏和赵高之间来回逡巡,他紧锁的眉头和不断握紧又松开的拳头,都显示出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他当然了解自己的儿子,扶苏仁义宽厚,绝非贪恋权势之人,但赵高和李斯言之凿凿,又让他不得不心生疑虑。
赵高见秦始皇面露犹豫之色,知道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