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捉鬼啊,本是道士和尚的营生,怎么老王头也掺和进来了呢?这事儿还得从十几年前的一个月黑风高夜说起。
那晚,村里张寡妇家的鸡莫名其妙地全没了,连根鸡毛都没留下。张寡妇哭得梨花带雨,说是被鬼给叼走了。村里人议论纷纷,有的说是黄鼠狼干的,有的则信誓旦旦地说看见了鬼影。老王头呢,本是个爱凑热闹的主儿,一听这事儿,立马来了精神,拍着胸脯说:“别怕,有我在,什么鬼怪都得现原形!”
于是,老王头提着他那盏祖传的油纸灯笼,揣着几包不知从哪儿淘换来的“灵符”,就踏上了捉鬼之路。你别说,老王头这架势,还真有几分道士下山的感觉。
到了张寡妇家,老王头先是围着院子转了几圈,嘴里念念有词,像是在进行什么神秘的仪式。突然,他停下脚步,指着院角的一棵老槐树说:“鬼气就藏在这里!”众人一听,吓得纷纷后退,生怕那鬼突然窜出来。
老王头却不慌不忙,从怀里掏出一张“灵符”,贴在了树干上。然后,他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猛地睁开眼,大喝一声:“呔!何方妖孽,速速现形!”这一嗓子,震得树叶哗哗作响,连远处的狗都跟着吠了几声。
然而,等了半天,除了风声和树叶的摩擦声,啥也没发生。老王头尴尬地挠了挠头,心想:“难道是我打开方式不对?”正当他准备再来一次时,张寡妇家的鸡舍里突然传来了“咯咯哒”的声音。众人一听,纷纷围了过去,只见几只鸡正悠闲地啄着食,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哎呀,我的鸡回来了!”张寡妇惊喜地喊道。老王头一看,也是一脸懵圈。不过,他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立刻反应过来,故作高深地说:“哼,区区小鬼,怎敢在我老王头面前造次?看我这灵符一出,它们就吓得屁滚尿流,连鸡都放回来了。”
众人一听,纷纷拍手称赞,说老王头真是法力无边,连鬼都怕。老王头心里那个得意啊,比吃了蜜还甜。从此以后,老王头捉鬼的名声就在村里传开了。
当然,老王头也不是每次都这么幸运。有一次,他听说邻村李家闹鬼,半夜里总有哭声和脚步声在院子里回荡。老王头一听,立刻来了精神,心想:“这次可得好好露一手,让大伙儿瞧瞧我的真本事。”
于是,他带着他那套“装备”,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李家。经过一番“侦查”,老王头断定这鬼藏在李家后院的一口枯井里。他二话不说,就让人找来绳子,准备下井捉鬼。
众人一看老王头这架势,都吓得直哆嗦,生怕他有个三长两短。可老王头却毫不在意,一边系绳子一边说:“区区小鬼,何足挂齿?待我下去,定将它捉拿归案!”
说着,老王头就顺着绳子滑下了井。井里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老王头掏出火折子,点亮了灯笼,这才看清井底的情况。原来,这井里哪有什么鬼啊,只有一堆破旧的坛坛罐罐和一些腐烂的木头。
老王头正纳闷呢,突然听到井上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声:“老王头!老王头!你没事吧?”原来,是上面的人担心他,想把他拉上去。
老王头一听,心想:“这鬼没捉到,反而让人担心起来,这可不行。”于是,他灵机一动,故意压低声音,用一种阴森森的语调说:“别拉我!我正在和鬼谈判呢!它说只要我答应它一个条件,就再也不来骚扰李家了。”
上面的人一听,吓得更厉害了,连忙问:“什么条件?快说啊!”
老王头故作神秘地说:“它说……它说想要一坛好酒和一只烧鸡……”
众人一听,这才松了口气,原来是个吃货鬼啊!于是,他们赶紧准备了酒和烧鸡,用绳子吊了下去。老王头接过酒和烧鸡,假装和“鬼”交涉了一番,然后大喊一声:“好了!鬼已经答应了!快拉我上去!”
就这样,老王头又一次“成功”地捉了鬼,还顺便蹭了一顿好酒好菜。从此以后,他的捉鬼故事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成了村里茶余饭后的最佳谈资。
当然,老王头心里也清楚,这世上哪有什么鬼啊?不过是人们心中的恐惧和未知罢了。但他乐意用这种方式,给乡亲们带去一丝安慰和欢笑。毕竟,在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里,有时候,一份乐观和幽默,比什么都重要。
老王头的捉鬼事迹,就像一股春风,吹遍了十里八乡。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老少爷们就爱围坐在一起,听老王头绘声绘色地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捉鬼经历。有时候,连邻村的孩子都会偷偷跑过来,趴在篱笆上,眼睛瞪得圆圆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话说有一天,老王头正悠闲地在村口晒太阳,手里拿着一把蒲扇,慢悠悠地扇着风。突然,从远处急匆匆跑来一个小伙子,气喘吁吁地说:“王大爷,不好了!我们村后山的庙里,晚上老是传出怪声,大家都说是鬼在作祟!”
老王头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仿佛遇到了什么大好事。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笑眯眯地说:“哦?有这事儿?那咱可得去看看,不能让那小鬼儿太猖狂了!”
于是,老王头跟着小伙子,踏上了前往邻村后山的路。一路上,小伙子绘声绘色地描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