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轻轻抚了抚额前散落的发丝,目光中满是温柔与不舍,她缓缓地将视线从那盏摇曳的火苗上移开,转而投向了正低头摆弄衣角的闺女冬梅,眼中满是慈爱与担忧。
她声音柔和而坚定:“好像是村西头的李静怡也要去,你们俩年纪相仿,路上有个伴儿,互相照应着,想来也是极好的……”
言罢,她又伸手往火盆里添了几根包谷瓤,拿火钳子搅合了一下,火星子随之噼啪作响,映照着她那张写满岁月痕迹的脸庞,更添了几分坚毅与温暖。
冬梅闻言,心头微微一喜,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她知晓是放心不下自己远赴天津,那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对于她而言,无疑是一场未知的冒险。
但她也明白,家中境况,容不得她过多犹豫,好在一起去的有熟人。
正当她思绪纷飞之际,玉兰已拍去了手上的灰尘,站起身,目光中既有不舍也有期待。
“本来啊,我这心里是七上八下的,想着你一个女孩子家,去那么远的地方打工,怎能不让人揪心。”
玉兰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哽咽,却也透露出作为母亲的无奈与坚强,“可问了大军后,才知道年后与他同行的是熟悉的李静怡和刘玉,这两个妮子和你一般年纪,都是女子,路上有个伴,我也能稍稍安心些。”
提及大军,冬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大军比她大五六岁,老早就在外面闯荡,是村里少有的见过世面的人,此次能得他引路,自是多了几分保障。
而且,听母亲这么一说,她心中那份忐忑也减轻了不少。
毕竟,李静怡和刘玉都是小学同学,也是玩得来的姐妹,有她们相伴,旅途想来也不会太过孤单。
“还有啊,王铁柱也去。”玉兰继续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他是你的远房表哥,虽然出了五服,但血缘总在那儿,比你大三四岁,自小就懂事。
小学毕业后便在家里帮衬着干农活,后来还跟着你伯父去给人盖房子当小工,是个能靠得住的孩子。
听说外面的工厂工钱厚实,他也打算跟着大军去天津闯闯。到时候遇到困难可以找他。”
听到这里,冬梅心中的石头算是彻底落了地。
王铁柱这个名字,对她而言并不陌生,虽然平日里交集不多,但知道他是个实在人,有他在,此行无疑又多了几分安全感。
“如此一来,咱们村里去的还真不少,算算差不多有五六个呢,真是挺好的。”冬梅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定。
她知道,此行虽远且难,但有同乡的陪伴,有家人的牵挂,她并不孤单。
窗外,夜色渐浓,月光如水,洒满了整个小院。
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更添了几分乡村的宁静与祥和。
冬梅起身去院子里西南方位上了个茅房回来准备睡觉。
进门前刻意回头抬头望向那轮明月,心中默念:“此行定不负所望,待到归来时,定要赚到钱,帮家里盖房子。”
初六之晨,天色尚未完全透亮,村庄的上空便被一层淡淡的晨雾轻轻笼罩,宛如一幅水墨画卷缓缓展开。
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鞭炮几乎在同一时刻被点燃,噼里啪啦的声响交织成一片热闹非凡的乐章,红纸屑如同点点繁星,随风轻舞,散落一地喜庆。
过了初六,这年的味道似乎也渐渐淡去,只留下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温情与不舍。
村人里要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开始打点行装,准备踏上归途或远行的路途,心中既有对新生活的憧憬,也有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村东头,一辆大巴车静静地停靠在路边,车身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是即将带领人们驶向未知彼岸的希望之舟。
车窗上贴满了窗花,透出一丝丝温馨的气息,等待着远赴他乡的人儿。
冬梅的家中,天不亮母亲便忙碌地穿梭于房间与厨房之间,生怕女儿在外受一点委屈。
她一大早便煮了十多个热乎乎的鸡蛋,在农村鸡蛋就是最好的东西。
她把小心翼翼地装进一个布包里,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母爱。
随后,她又将冬梅的衣物一一整理好:秋衣秋裤、毛衣毛裤、厚实的外套棉袄,还有那双自制的棉靴和布鞋,每一件都透着母亲的关怀与温暖。
甚至,她还特意将一床一米五的棉被卷成卷,紧紧塞进化肥袋子里,生怕女儿在外受了风寒。
听说天津那边跟河南温度差不多,也挺冷的。多带点东西有备无患。
初五的夜晚,冬梅的母亲几乎一夜未眠,她不停地检查着行李,生怕落下什么必需品,或是有什么东西没有准备周全。
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沧桑,却也充满了无尽的力量与坚持。
临睡前,她紧紧握住冬梅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哽咽:“孩子,如果太累了,就给妈打个电话,咱不干了,回家来。咱家里虽然穷,但也不会饿着你,大不了明年多种点棉花,总能过日子的……”
冬梅望着母亲那张布满岁月痕迹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