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231)
听说了吗?皇后娘娘弄了十几个姑娘进宫, 太子妃必是在那些姑娘里。
白官跟着太子转圈圈,“……殿下……我去瞧了,娘娘可太会挑人了……”
是说长的都不差吧?
其他几个人嘻嘻哈哈的, 马羡儒进来的时候轻咳一声, 一个个的这才坐回座位上。结果课还没上呢, 周宝就来了,“殿下, 娘娘说,她最近很忙, 前面送来的折子她顾不上了,皇上说,送来给殿下处理吧。”说着, 后面跟了一串的人进来, 用特制的筐子,抬着那么些折子来。放下,就直接给退下去了。
除了启明,其他人的眼睛一下子就亮起来了。
等周宝退出去, 外面詹士府的官员就来了,问说,“殿下,要开正殿的大门吗?”
开正殿的大门?是说正式的开始处理政务?
“不用!”启明起身,“就书房吧!”说完就看马羡儒, “先生,您跟着吧。”
啊?哦!
于是, 东宫开始了一天别样的忙碌。
真的手里拿上折子了,启明的感觉才不一样了。手里是一份报丧的折子,朱燮元死了。这样的折子是讨要恩赏的。
可这恩赏该怎么给?
没处理过呀!而且, 朱燮元家有什么人,此人在任上做过什么事。给多大的恩典合适?这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给的多了,那贡献更大的人家的家里人就要不满了,心说,他那样的您都给那么多,那我们家那时候才给了多少多少。那要给的少了,又难免叫人心寒,说人才没了,您给的待遇就下来了。
说的时候,总是很简单,说要公平。
可世上最难的两个字,也正是‘公平’二字。要做到真正的公平,何其不易!
启明一下子就知道,为什么自家爹娘最讨厌臣子对东宫的事指手画脚了。他们没当过太子,也不知道上面坐着的人都要考量什么,屁股下面的椅子不一样,决定了想问题的角度压根不可能一样。
臣子们上蹿下跳为了什么?一,为了站队。二,为了攫取权利。
若是爹接纳了那些臣子的意见,说开殿就开殿,那那些詹士府的官员立马就会充斥在自己的周围,不给自己一点适应的时间。到那个时候,自己会怎么做呢?为了怕出错,当然是‘虚心纳谏’了!那这是给太子参政吗?那不都是周围的官员说什么便是什么。这么一来,好几年,自己都未必能独立任事。关键是,养的人会形成习惯,习惯于万事先征求大臣的意见,大臣也会习惯于处处都想插手,这是非常可怕的习惯。
虚心纳谏是对的,听大臣说话也没不对,但依赖的心理就真的不对了。
所以,娘以选拔教导‘太子妃’的名义退了,把她手里的一部分差事先叫自己接手,叫自己慢慢的熟悉这个朝堂。
因着皇后处理的折子,在很多看来,跟朝堂的关系都没那么大,所以,詹士府对这边的兴趣不大。但是呢,如此做法,也堵住了那些大臣的嘴,反正太子参政了。
这是爹娘给自己争取来的时间,叫自己这个太子能做的从容一些。也正好,叫自己跟身边的这些人有个磨合。
启明将折子递下去,他所知道的朱燮元是官面上的,这不够。
年哥儿马上写了条子,用了东宫的小印,递给谷有道,“跑一趟,调取此人档案。”
谷有道拿了条子就跑,急着办事去了。
马羡儒就说了近期的几个老大人去了之后,宫里都是怎么恩赏的。
启明心里便有数了,他批复折子,此人能谋善断,且死在任上。他在折子上写了许多褒奖的话,又给此人的后辈加以安抚。然后说朝廷赐祭九坛,赐墓九里山。
之后又写上表,建议给此人上谥号,这得皇上来定。但得提供几个,叫皇上从里面圈定的。
上表写好了,退到一边,年哥儿马上递给白官,“送皇上御览亲定。”
这边先处理别的折子,等到谷有道调了档案来,看看家里的人等,又得给女官那边下条子:请后宫酌情给予恩赏。
是说遗孀的安抚和后续的待遇问题。
这些都处理完了,又得上个折子,因为此人死在任上,得着吏部甄选人员补上。
剩下的就不用管了,吏部选了人上来,直接入内阁。内阁定下来之后,皇上觉得合适,下旨便可。
太子处理朝廷日常事务的第一天,就是从兵荒马乱开始的。
至于太子妃会选个什么样的?对不住,忙着呢,谁有那功夫去琢磨。不仅太子没工夫琢磨,便是跟着小伙伴,跟着忙的飞起,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但他们觉得他们都在忙很了不起的大事,御前行走能干的活,就靠他们的双腿在丈量,那也乐此不疲。
而詹士府呢,就眼巴巴的看着,这是不用咱们呢,还是什么意思呢?
不!人家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