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第 2 章
李隆基飞快回想了自己的列祖列宗,没有一个人的庙号是“玄”,但有史以来确实只有一个国号是“唐”,这是怎么回事?不知为何,李隆基突然有些不安。但很快他就回过味来,自己肯定不是昏君,如果是昏君怎么还能造就这大唐盛世,那就只能是子孙不争气!而神迹天幕专门在自己面前展现,那就是在提示自己,是有儿孙当了昏君,让自己一定要做好防备!
可到底是谁?
太子!
只有太子,自己年纪大了,不管自己愿不愿意承认,不管臣子们怎么恭维,老了就是老了,并没有太多精力去培养一个新的接班人。而且这些年来,太子谨慎恭敬,自己也在不断磨炼他,虽然太子比不上自己英明神武,但也勉强是个合适的继承人。可天幕的意思明显不是……
站在身侧给李隆基道喜的李亨直觉头顶有人冷冰冰盯着他,这目光太熟悉了,李亨额头后背瞬间起了一层冷汗。
他已经足够恭敬,足够谨慎,足够温驯,为什么父亲还是对他不放心。李亨心里隐隐有个猜测,或许他这一辈子都要生活在父亲的阴影里了。
杨国忠、虢国夫人趁机道:“这是上天见圣人勤政爱民,所以特此给陛下的启示,来助我大唐千秋万代!”
“太子不足圣人分毫,如何能治理好大唐江山?”
杨氏一派的官员很给力地附和,就连跟杨国忠不对付的安禄山,也闻弦知雅意。毕竟他早就得罪了皇太子,可惜老皇帝并没有换太子的心思,等老头子死了,得罪储君的人还能好过?
“正是如此,陛下断不可被奸人蒙蔽,让储君之位坐了不该坐的人。”
“陛下文成武功,类比太宗皇帝!那就是子孙不孝,才成了昏君!”
李隆基思索一番,觉得众人说得也不无道理,他阴森森地看着埋头不语的李亨,心想自己还有哪个儿子能用。
——
当唐朝君臣在头脑风暴的时候,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八年,嬴政率领百官站在泰山之巅,祭祀天帝,封禅泰山。
天上一声惊雷,劈在山石上,硕大的石头当即粉碎。整齐的队伍难免慌乱,唯有最前面的皇帝陛下不动如初。
队伍里的的儒学博士不免幸灾乐祸,他们就知道,暴秦不德不仁,不尊孔孟,不懂诗书,无礼无节,怎么可能得到上天的承认,还妄想泰山封禅,这能灭世的天雷就是警示!
随后出现了天幕,天幕上的画面又好像不是惩罚暴秦?
李斯很不屑这是儒生的做派,法家才是正统,儒生不过是一群沽名钓誉的小人!因而上前大声道:“天幕上皆是三皇五帝才有的事迹,正是上天也认为陛下远超三皇五帝!此番泰山封禅,上天定是欣慰才降下神迹!”
原来秦国的官员无不附和李斯的话。
齐鲁儒生愤愤不平,可并不敢出言反对,毕竟蒙毅持剑护卫在嬴政身边,正虎视眈眈盯着他们!
嬴政已经习惯了臣子的恭维,但面对如此神迹,嬴政的内心还是免不了激荡。难道上天真的认同他的功绩吗?若是认可他的功绩,那便保佑大秦千秋万代吧!而且有了神迹,也就能放心地打压六国士人,六国已经亡了,复国,那是痴心妄想!
顺秦则生,逆秦则死!
那些当初百般阻挠自己的儒生吃了个大大的哑巴亏,嬴政心里涌现了一种名为报复的快感,这种感觉,还是在三年前,秦军攻灭赵国的时候才有过。你们心不甘情不愿地为朕制定封禅礼仪,暗中诋毁朕和大秦,如今就连上天也站在朕这边,聪明人就该懂得做何抉择!
只是随后天幕上出现的字,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秦国官员纷纷闭口不言,李斯小心翼翼看了眼始皇帝的脸色,正琢磨着该说点什么,就听见皇帝低沉的嗓音:“丞相,你可知此为何意?”
李斯把头脑里的书都翻了一遍,才谨慎地说:“唐,是帝尧的封地,尧是上古明君,尧在位时征讨四夷,制定历法,着重农桑,断不可能是天幕上所说的昏君。后来周成王又把王叔虞分封在唐国故土,史称唐叔虞,只是其子燮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那也不叫唐……”
李斯也不知道神仙是什么意思,只能硬着头皮说,可越说漏洞越大。难道真要求助儒者?李斯想起这些儒家学生的冷嘲热讽就恨得牙痒痒,要他去求儒者,就是说他这个法家之士比不过儒家的人,就是法不如儒,他才不去!
——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白登山。
刘邦愣愣地看着天幕,“国号为‘唐’?”心想自己的大汉才开国,难道就要亡国了吗!
萧何见刘邦有了颓废之色,劝说道:“陛下,此是上天在指引陛下,唐,大抵是后世朝代,上天是意图助我大汉!陛下万万不能有堕志之心!”
刘邦坐在树下,阴恻恻看着天幕,心道你早不来晚不来,此时怎么不降下天雷助我?劈死那些匈奴才好!“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在下面,我们既没有粮草,也没有援兵,就算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又有何用!”他不明白,为什么,始皇帝用三十万军队就能将匈奴赶回老家放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