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宫里,德妃倚靠在软榻上,整个人蔫蔫的,没精神。
大宫女暮冬端了安神汤进来,恭声道:“娘娘,时辰不早了,奴婢伺候您饮下安神汤,梳洗歇息吧!”
“嗯。”德妃颔首,由暮冬扶着起身了。
打从前年儿子去西北打仗起,她就很担心,加之两个儿子都想着那个位置,明争暗斗,她这心里愁的不得了,有时候整夜整夜睡不着,如今没有安神汤,就更难入眠了。
自己这个做额娘的为了他们操碎了心,殚精竭虑,结果儿子们却不听劝,德妃十分伤心。
她劝十四别去西北了,战场上刀剑无眼,他已经获胜了,没必要为了把那些准噶尔人赶尽杀绝,以身犯险,他完全可以交给手底下的人去办。
可那小子不听,非要去西北。
老四就更别说了,做兄长的,非要和弟弟争,他明明不如十四厉害,还没有自知之明,这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吗?
她一辈子谨小慎微,就盼着儿子们能有出息。
这兄弟二人倒是有出息了,都很受皇帝器重,却一个个惹她生气。
“依你之见,老四为何不肯把两个孩子送到宫里养?是担心本宫照顾不了孩子们,还是怕那年氏同他闹?”德妃问道。
暮冬闻言摇头:“王爷的心思,奴婢猜不准。”
“他莫非以为,本宫会用那两个孩子威胁他?”德妃说着冷笑一声:“本宫好歹是他额娘, 至于这般?本宫不过是想替他照看两个孩子,让他知晓我这个额娘一心为他着想,没准儿本宫下回劝他,他就肯听了。”
说白了,她就是想缓和一下他们母子二人之间的矛盾。
若顺利,胤禛不再做那些让十四误会的事儿,他们兄弟二人便能像当初一样兄友弟恭了。
只可惜,胤禛那个臭小子根本不相信她,也不肯给她这个机会。
德妃心里很不痛快,打算改日见一见胤禩。
十四不在京城,她要替儿子守住他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切,便要多见一见胤禩,好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帮得上忙的地方。
……
胤禛近日很忙,皇帝五月初起驾前往热河行宫后,胤禛监国,京中大大小小的事皆由他负责,他管着户部,又要与礼部和内务府的官员一起准备皇帝明年的七十大寿。
除此之外,皇帝依旧让他像去年一样,帮着处理一些折子。
如此一来,他要做的事就更多了。
每日在宫里待三四个时辰,又要去户部衙门一两个时辰,回王府的时间很晚,几乎很少陪年惜月他们母子三人用晚膳。
而年惜月,自打有孕以来,一切如常,不仅没有孕吐,还能吃能睡,精神头极好。
她还是像过去一样陪着两个孩子,和之前没什么区别。
年如月几乎天天都要过来陪她。
府里其他人也常来浮香院串门。
尤其是李氏和大格格。
自打弘时成亲以后,不需要再进宫读书了。
李氏特意请了师傅教他,有儿媳妇管着,倒是不用李氏操心。
大格格有娘家人撑腰,这几年自在的很。
她想去哪儿便去哪儿,想回娘家便回娘家,夫家根本不敢招惹她。
有女儿陪着,李氏当然高兴,只是一想到女儿如今跟守活寡似的,根本没有个知冷知热的人陪在身边,她心里还是有些不是滋味。
“前几日我还劝大格格,若星德诚心改过,便给他个机会,夫妻俩好好过日子,结果这丫头就不理我了,连夜搬回了郡主府,你说说这算什么事儿?我这个做额娘的,也是为她好。”李氏实在没忍住,跑过来找年惜月吐槽。
年惜月听了之后笑了:“李姐姐认为你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可这只是你认为的,大格格觉得好吗?只有大格格觉得好,那才是真的好,咱们为人父母的,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喜好替孩子做一些事儿,到头来可能适得其反。”
年惜月说完后,倒了杯茶给李氏。
李氏听了她的话后愣住了。
“李姐姐不妨想一想,自从你跟了王爷后,娘家人说的话,姐姐听了吗?有时候被说多了,烦不烦?”年惜月柔声问道。
李氏端着茶,过了好一会儿才道:“我明白了,多谢年妹妹。”
女儿家嫁了人,并不会事事依着父母了。
她当初跟了王爷后,娘家人时不时就要提一些要求,而且是那种她很难办到的。
她一开始也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需求,结果就是——王爷越来越烦她。
后来她改了些,才学会了拒绝。
打那以后,她发现自己的日子好过多了,再也没有从前那么烦忧了。
看来,女儿这事,的确是她管的太多了。
“我只是担心大格格会孤独终老,皇上又不同意大格格和星德和离,真是愁死我了。”李氏忍不住叹息道。
王爷还是很心疼女儿的,之前为了女儿,专门进宫求皇上准许两个孩子和离。
可皇上说了,这是先帝爷在时就定下的规矩,他老人家不能更改,否则便是不孝。
王爷只能做罢了。
“李姐姐别急,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