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制度,这种朝廷大事并非吕虔一个久在外任的官员可以参与议论的,更别说吕虔现在还是罢官的状态。
免了徐州刺史之职后,是留在洛阳丶还是调任其他丶抑或荣休颐养,不过是皇帝的一句话的事。
虽说吕虔年纪这般大了,仕途上也没了多少追求,但还是不免有些战战兢兢。退休待遇还是要追求一下的。
在吕虔身侧,司马懿用带有问询的眼神看了卫臻一眼,卫臻轻轻颔首以作回应。
司马懿会意,当即拱手说道:「启禀陛下,建安年间时局纷乱,黄初年间大政初定,朝廷对于各处州郡都以安定为主。」
「陛下方才所说三人,文聘在江夏镇守边郡忠贞任事,不可轻动。杜畿在河东为朝廷大军足衣足食,功劳常为天下各郡之冠。」
「而吕刺史效力曹氏四十年,在青徐日久积威深重,实乃朝廷控制青徐的一大助力。」
「此三人都有久任本职的理由。」
曹睿颔首,虚扶了一下吕虔的手臂,指向书房侧面的椅子说道:「吕卿入坐吧,朕今日与你多聊一些。」
方才司马懿的话语,对吕虔多有肯定,吕虔内心稍微安定了一些,谢恩后缓缓坐下。
曹睿也回到自己的御座上:「司空所说朕很清楚。」
「在建安年间,朝廷如此行事,是因人委任丶应对乱世的明智之举。」
「在黄初年间,朝廷依旧沿袭此例,是信任臣属丶安定一方的应需之举。」
「可现在都太和三年,眼看着都要太和四年了,国家怎麽说都要有个正经样子。」
曹睿看下书房中的三名臣子,微微摇头道:「又不是像大将军都督关西这般不可替代,一任太守丶一郡守臣丶一州刺史,难道离了一个就不能成事了吗?」
「若真如这般,那是吏治出了问题丶中枢出了问题丶朝廷出了问题!」
吕虔闻言又要起身,口中说道:「此乃臣之过也,就任一方不知早日让贤……」
曹睿摆手示意吕虔坐下,打断了他的话:「吕卿无过,不必再说。朕行事素来磊落,只论制度丶不是指你个人。」
「是,臣知晓了。」吕虔犹豫了两瞬,拱手应道。
曹睿看向司马懿和卫臻:「尚书台来说,此事要如何解决?」
司马懿神情自若,扭头看了一眼卫臻。眼神中的含义似乎是在说,吏部是你分管,此事该由你提。
卫臻深吸了一口气,开口道:「禀陛下,任用官员乃是国家根本大事,关系国家权柄的使用,也关系朝廷官员的结构与稳健。」
「臣为尚书左仆射,今日臣只论各州刺史丶各郡太守丶各县长吏,军中之事非臣所能言,该由枢密院说。」
曹睿点头:「可以,卫师傅说吧。」
卫臻道:「大魏官制沿袭汉制,而汉时本有三互法,是以汉末割据之臣,极少有在原籍成事者。」
「其一是本籍回避。各州丶郡丶县均不得用本地之人。」
「其二是姻亲回避。若甲州之人与乙州之人为姻亲,则两人既不能在甲州为刺史丶也不能在乙州为刺史,郡县同理。」
「其三是任官回避。若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则乙州人不能在甲州任刺史,郡县同理。」
「陛下,」卫臻看向皇帝:「自建安年间,武帝霸府为了安定地方,选用官吏常常任职本地,早就破了三互法的限制,更别说要约束任期了。」
「以臣之见,肃明官制的第一步,需要重立三互法,以示朝廷公允无私之意。」
「请陛下示下。」
曹睿轻轻用手敲着桌面,并未答话,一时间想了许多。
片刻后,曹睿开口问道:「卫师傅问朕一事,朕要问尚书台两事。」
提到尚书台,那就是司马懿和卫臻共同的事情了,两人一并拱手示意。
曹睿问道:「扬州刺史蒋济蒋子通乃是本州之人。但大魏诸臣处理扬州事务者,并无一人优于他。」
「此事如何去论?」
司马懿当即拱手应道:「三互法与任期限制,边境战区可为例外。」
「蒋济丶文聘均可依照此例。」
曹睿也答得痛快:「准了。」
「第二件事,吏部杨暨曾给朕看过名单统计。朝廷中枢的大臣和洛阳郎官内,出身司隶丶冀州丶兖州丶豫州之人,占到了六成还多。」
「幽州丶并州丶青州丶徐州丶扬州丶荆州丶凉州丶雍州丶秦州丶益州……这十个州加起来也不到四成。」
「若三互法推行下去,长此以往不断循环,大魏官制岂不是会愈加失衡?」
曹睿的一番话,直接将司马懿丶卫臻丶吕虔三人强制沉默住了。
首先,陛下所说肯定是属实的。
六成多的比例都不用别人说,就拿西阁东阁来说。司马懿籍贯司隶,卫臻丶董昭丶满宠都是籍贯兖州。
九卿里面,常林丶司马芝出身司隶河内郡,高柔是兖州陈留人,崔林是冀州清河人,梁习丶曹恪是豫州人……
这种显而易见的吏治问题,却被朝廷中枢几乎视而不见。
原因或许也很简单。朝廷里的重臣们几乎都是这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