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缓缓站起身来,摇晃着走向床榻,最终无力的躺在上面。
不多时,她的身体开始剧烈抽搐,表情扭曲,痛苦不堪。
鲜血从她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涌出,染红了床单。
渐渐的,杨淑妃的呼吸停止,身躯逐渐冰冷,不再动弹。
————————————————
而魏王那边儿,吴王李恪到底还是去晚了一步,魏王已经带着自己的人,逼宫了。
李世民这些日子为了萧蔷一事虽然懊悔不已,也耽搁了不少朝政,可他毕竟做了十几年的皇帝,甚至从前他是秦王时,实际上就是这大唐的主人。
所以哪怕魏王自认为准备万全,但李世民还是察觉了风吹草动。
魏王甚至连玄武门都没有踏入,就被羽林军一网打尽。
而李世民也采取了当日处置废太子李承乾的做法,把魏王废为庶人,贬去了昀州。
虽然最是无情帝王家,但儿子到底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骨血,狠心杀子,不到万不得已,李世民也不想这样做。
不过经过了魏王一事之后李世民也觉得,太子之位一直空悬着,也不是什么好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位继承问题变得愈发复杂和敏感,由于太子之位尚未确定,众多皇子们纷纷蠢蠢欲动,试图争夺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这使得宫廷内的气氛紧张而压抑,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角逐。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李世民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他深知,选择合适的继承人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决定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对于李世民来说,李治不仅仅是他的嫡子,更是一个具有仁爱之心、能宽容待人的孩子。
在他看来,这样的品质对于一个未来的君主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他相信,只有具备慈悲心和宽广胸怀的皇帝,才能真正理解人民的疾苦,为百姓谋福祉。
此外,李世民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他知道,如果让其他野心勃勃的皇子登上皇位,可能会引发一场血腥的屠杀,导致他的其他儿子们遭受不幸。
而李治则不同,他性格温和,不会轻易对兄弟们下手。
因此,立李治为太子,可以确保他的其他儿子们能够平安无事地度过余生。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正式下诏,宣布册封晋王李治为太子。
这一决定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广泛关注,众人心思各异,但谁也不敢在明面上置喙李世民的决定。
不过这一决定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人担心李治过于软弱,无法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但李世民坚信,只要给予李治足够的培养和指导,他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皇帝。
————————————————
兴华殿。
一身太子常服的李治站在门外,神情略显紧张,双手不自觉的交握在一起,眼睛直勾勾的盯着那扇紧闭的大门。
一门之隔,里面的人是萧蔷。
“太子殿下请回吧,我早已经说过,不会再见这宫中的任何人。”
萧蔷的声音轻柔而坚定,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屏障,将李治拒之门外。
她搬进这兴华殿已有将近三年,李世民每日都会前来,但她从未开过一次门。
这扇门似乎成为了她与外界隔绝的象征,也是她内心世界的最后防线。
李治静静的站在门外,并没有离去的意思。
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那扇门上,仿佛透过它能看到萧蔷的身影。
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萧蔷的思念,又有对未来的期待。
当日他被父皇册封为太子时,心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并不是自己即将继承这大唐江山、君临天下,而是他终于有机会和萧蔷更进一步了。
这种想法让他感到兴奋,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压力。
他们李氏一族的身上流淌着鲜卑族的血液,有着独特的传统观念。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一种常见的继承方式。
就如同杨淑妃,原本是巢王李元吉的王妃,但巢王被父皇杀死后,杨淑妃还是被纳入了父皇的后宫。
这个例子让李治觉得自己和萧蔷之间或许还有一丝希望。
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只要有一线曙光,他便愿意去尝试。
然而,现实往往比想象更为残酷,他需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
“兴华殿是祈福拜佛之地,难道还不许人进来参拜吗?”
李治柔声开口,给自己找了个光明正大的理由。
萧蔷默了默,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缓缓打开了门。
李治顿时大喜,他看着门扉在自己的面前一点一点的打开,眼神也越来越亮。
他已经许久没有见到萧蔷了,她连父皇都不见,更别说是他了,可如今一见,她还是这么的美丽,这么的出尘绝艳。
从他第一次见到萧蔷开始,这么多年了,她好像一点儿变化也没有。
“那太子殿下请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