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音 > 历史军事 >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824章 花你的钱办我的事

第824章 花你的钱办我的事(1 / 2)

第824章 你的钱办我的事

“你们看到了嘛?”

“袁家和杨家竟然无人上榜?”

“他们可都是四世三公的当世名门啊,说这当官,少了谁能少了他们家的?现在竟然无人上榜!”

“是啊是啊!”

“杨家也就罢了,杨彪以身试法,活该他们家孩子被禁锢,但是袁家,现在可依然还是举足轻重,有好几个高官在职,居然也折戟在这科举之上,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洛阳城的街头巷尾,百姓们议论纷纷,对袁、杨两家在科举中的落败感到无比震撼。

不过相对于百姓的八卦,朝堂与士林中,更关注的还要数这些中举之人的身份。

“三甲竟然有两个寒门,这回世家大族输的可真是够惨啊。”

有人不由感慨,也有人怒气冲天:

“这科举就是对我世家的公然打压!真是极坏极坏的!”

“噤声噤声!”

还有人心惊胆战:

“科举乃国策,你在这里公然抨击,不想活别也拉咱几个垫背呀。”

那抱怨之人闻言冷哼一声,虽然一脸不甘但终究不敢再发什么非分之言。

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的苏曜是如日中天。

在之前的科举弊案中,最终查实,惩处了除两位三公和四个尚书外,还有其他大小官吏被牵连者足有三百余人!

这家伙,可谓是将朝堂上的反对势力一举肃清,现在满朝文武那是人人自危,同时又对苏曜的手段敬畏有加,谁敢冒出头来妄言反对?

而那些曾经对科举改革持怀疑观望态度的世家大族,此刻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他们意识到,苏曜推行的科举制度并非儿戏,而是一场旨在重塑朝廷格局的深刻变革。

当武力和谋略都无法阻挡的时候,那么接受他便是唯一的选择。

“叔父,看来咱们家族也该做出改变了。”

荀攸对荀彧说:

“如今这科举制度已是锋芒毕露,以袁家的名望都不能保证子侄稳定中举,咱们家不能再按过去那样,让族人一心养望,而是应该让族中子弟潜心治学,真正提升自身的才学和能力。”

“您看此次科举,那些中举的寒门子弟,皆是凭借真才实学脱颖而出。若咱们荀家子弟还想着依靠家族的声望和人脉谋取官职,日后恐难在这朝堂上立足。”

荀彧微微皱眉,目光深邃。

察举制的一大特色,就是互吹牛皮,大家商业互捧,发掘各种“孝廉”“茂才”,但实际上这些被举荐之人的才能和品德却参差不齐。

毕竟,察举与否,和本人的才学无直接关系,比的是社会上的声量,名人互吹,互抬轿子,世家天然就比寒门更有优势。

而荀家,作为颍川豪门可谓是深谙此道,通过运用舆论的力量,使得荀氏八龙名噪天下,为荀家子弟为荀家子弟在仕途上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但显然,一切已经到此为止。

如今苏曜推出的科举制度,就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他们熟悉的游戏规则彻底打乱。

“公达你说的没错。”

“大将军的改革势不可挡,我荀氏虽然因早期投效而得以占得先机,立足朝堂,但若不紧跟变革的步伐,终究也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

荀彧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却又很快被坚定所取代。“我们荀家传承数代,底蕴深厚,本就不缺治学的资源和人才。如今只需因势利导,调整家族的培养方向即可。”

荀彧看向荀攸,拍板道:

“值此科举之风震动天下之际,我欲加强族学,在族中设立专门的学馆,延请当世鸿儒授课,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还增设算学、律法、天文、农桑、兵法等实用之学,让子弟们能博采众长,全面发展。”

荀攸眼睛一亮,点头称是:“叔父此计甚妙。科举重才学,更重实际能力。”

“法可明断是非,农桑关乎民生,兵法能保家卫国,甚至连算学那种末流如今都有优先进入户部和审计司等要知的大用,确实不可轻忽。”

“不错,除此以外,我还准备再开办纸坊和印刷工坊。”

“大将军日前已经下令,鼓励民间多办此类工坊,一来普及和促进纸张和书籍的流通,二来能让更多人有机会读书识字,这对我荀家而言也是个契机。”

荀彧目光炯炯,自信说道:

“我们荀家若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不仅能满足族中子弟的学习需求,降低学习成本,还可将多余的书籍纸张售卖出去,增加家族收入,更能借此提升荀家在文坛士林的影响力。”

“叔父所言极是。”

荀攸微微颔首,沉思片刻后说道:

“有了自家的纸坊和印刷工坊,我们还能将族中学问整理成册,印刷刊行,让荀家的学术思想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前来交流学习,进一步壮大荀家的声势。”

“只是侄儿听闻,这造纸和印刷都是极为精深的技术,咱们家并无精通此道的人才,恐怕一时难以操办。”荀攸面露难色,说出心中的担忧。

不得不说

最新小说: 我在地府修长生! 隋唐道侠:秦岫风云传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萌趣三国 重生晚明,我在澳大利亚搞生产 三国一场大梦 瘟疫开局:从汉末开始捡词条 看日月,品山河 明末挽天倾 三国一场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