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粮养着的。
南方粮食产量高,本来倒也够支撑一场战争的,偏偏去年有叛军作乱,大军平叛,安置百姓消耗了大量的粮食。
如今根本承受不起持久战了。
“朝廷竟然缺钱粮如此严重?”顾廷烨惊讶道。
“比你想象的还严重,粮食还好说,只要等到今年秋收就能解决,最主要的是钱。我查了朝廷最几年的支出,几乎持平。也就是说朝廷去掉开支,就花光了每年的赋税。”赵策英说道。
“殿下,臣明白了。”顾廷烨沉吟道:“即便辽国知道大宋增派援兵,也不会认为大宋敢主动对辽国动手。因此陈兵边境的辽国大军,必然会疏于防备。要想速战速决,只有大军一到,便偷袭辽军大营。必然主动权就掌握在辽国手里了,辽国多久会退兵,就无法预料了。”
这些年大宋面对辽国处处退让,每年给辽国缴纳岁币,也给了辽国大宋软弱可欺的印象。
即便大宋增兵,辽国也会自大的认为大宋不敢主动出兵。
有心算无心,发动偷袭,必然能大破辽军。
只不过,这样做也有可能引得辽国大怒,还得官家同意才行。
“仲怀真是难得的将才,今日父皇召见英国公商议此事,英国公也是这么说的。”赵策英夸赞道。
“陛下答应了?”顾廷烨惊讶道。
“嗯,父皇已经告诉英国公,可便宜行事。”赵策英说道。
“若是如此,打退辽国不难。”顾廷烨说道。
“嗯。”赵策英点了点头,说道:“你近几日在家不要出门,等大军开拔时,父皇会有圣旨来,你到时候随军出征就行了。”
“是!”顾廷烨应道。
赵策英看向一直没说话的李安,说道:“子谦,如今外面都在议论迁都之事。说汴京无险可守,你对此事怎么看?”
李安一愣,问道:“殿下,莫非陛下有迁都之意?”
“不,就是我听到这个说法,觉得很有道理。而且我记得太祖皇帝当初就层有意迁都,准备向父皇建言。”赵策英说道。
“殿下,迁都牵涉甚广,没有那么简单,而且如今也不是迁都之机。”李安说道。
“子谦不赞成迁都?”赵策英问道。
“短时间不是迁都的时机。”李安说道。
迁都对于大宋来说肯定利大于弊,但是阻力太大根本行不通。
与其把精力浪费在迁都上,还不如想办法革除内部弊端来的实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