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王把官家抓起来,还把他和一群宫女关一块,更重要的是还只是派人守在外面。
虽说出宫有狗洞,但是关着官家的地方,必然守卫森严,一个宫女怎么跑出去的?
不过李安并没有完全指望官家能把血诏送出来。
很多时候,真假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有没有人愿意相信。
就像东汉末年,天下诸侯讨董一样。
曹操发矫诏召集天下诸侯讨董,称自己在洛阳时得到了皇帝的密诏,召天下诸侯入京勤王。
结果没有一个去质疑诏书的真假,不是他们都相信,而是无论真假他们都愿意相信。
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正当讨伐董卓的理由。
董卓祸乱朝纲,天下百姓又不知道,董卓干的一切都是有圣旨的,最起码在礼法上是没有问题的。
若是没有诏书他们讨伐董卓,就属于乱臣贼子了,所以他们都愿意相信。
别看剧中赵宗全得到了官家的血诏,以当时的情况官家肯定没办法加盖玉玺。
加上当时情况紧急,官家也不是用笔书写的,字迹和往常也有很大出入。
而且西郊大营中的那些将领,也未必认识官家的笔迹。
这也是顾廷煜说,顾廷烨能够那么快的从西郊大营调兵平叛考的是顾家多年积累的名声和在军中的威望的原因。
要是没有顾廷烨,换成赵宗全自己去,人家未必会鸟他。
即便会答应,也会仔细斟酌一番。
所以有没有官家的血诏其实并不重要,大不了到时候弄份假的过来,等平定叛乱后,官家也不会否认。
前提是一切能照着大概的走向发展,并且赵宗全能来汴京。
李安说完,顾廷烨久久无言,按照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李安说的这些可谓是大逆不道,他应该痛斥李安,甚至揭发李安。
但不得不说,邕王干的一系列事不得人心。
顾廷烨也知道邕王不可能是位明君,而大宋现在的情况正如李安所说,庸碌就等于昏庸。
一边是忠君,一边是忠国,顾廷烨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仲怀,我知道你一时间接受不了,如今还有时间,你可以好好想清楚。你曾经说过燕云十六州是北方屏障,若是不夺回来,后患无穷。这一点你说的很对,何止是后患无穷,在我看来,若是不夺回燕云十六州,大宋将来必亡国于游牧民族之手。南北朝时期,山河破碎,汉家江山落入异族之手,汉家百姓死了多少人,这些你比我清楚。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仲怀,国家百姓和所谓的忠君,谁轻谁重,你仔细思量。”
李安起身拍了拍顾廷烨的肩膀说完,就要往外走去。
“你怎么确定赵宗全就是明君,就能收复燕云十六州?”顾廷烨声音带着几分嘶哑道。
李安闻言一喜,停了下来,说道:“这个我们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在禹州时听过关于一些赵宗全的事,从听闻来看,赵宗全各方面都不错。其次赵宗全是团练使,他知兵。最重要的一点,赵宗全若是坐上皇位,必然会勤勉尽责,想做一番成绩证明自己。”
“兖王强干,若是为国为民,为何不直接支持他?”顾廷烨说道。
李安微微摇头,说道:“首先兖网名谋逆,就算坐上了皇位,也得位不正。为了掩盖这些,他反而会大肆清理朝臣,引起动荡。”
这个问题李安也想过,但是仔细考虑后还是放弃了。
历史上发动兵变夺权的不少,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李世民和朱棣了。
这两位在位期间虽然也不是毫无污点,但是污点却不多,都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
而这两位在夺得皇位后,并没有大肆清理,反而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的很好。
李安并不否定两人是明君,但是李安觉得若是两人一开始就被定为储君,平稳的当上皇帝,未必能达到历史的高度。
两人之所以从上位开始,从不懈怠,除了能力外,李安觉得还有向他们父亲,向后人证明,自己才是最适合的那个,自己发动兵变并没有错。
这一点在李世民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李世民被人称为千古一帝,但是实际上要不是他懂的克制,也会干出很多昏庸事来。
李世民曾经有过分封诸子的念头,他的分封并不是给子嗣封王那么简单。
而是和周王朝时期的分封有些类似。
给自己的儿子分封一些地盘成为国中之国。
最后被大臣还有女儿给劝住了。
是不是觉得李世民很能听的进忠言?
其实不然,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人镜,指的就是他能进言,规劝李世民的错处。
而李世民也能忍受,换成别的皇帝早就给他宰了。
但是没人知道,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忍受,是长孙皇后规劝的结果。
后来魏征死了,李世民还把人家坟给挖了。
因为魏征把给李世民进言的那些事都记录了下来,交给了史官。
李世民知道后气坏了,觉得这有损他的颜面,气的把魏征的墓给挖了。
对外则是说魏征荐人不当,侯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