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反动势力成功镇压之后,宋清欢并未急着返回京师。
她深知江南之地虽暂归平静,但诸多事务仍需妥善处理,方能确保长治久安。
于是,宋清欢毅然决定坐镇江南,亲自指挥各个部门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在众多事务之中,兴办书塾成为当务之急。
宋清欢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繁华而又充满人文气息的杭城作为示范点。
她广发邀请函,将江南所有州府的一把手悉数请到了杭城。
众人齐聚一堂,共同商议兴学之事,气氛热烈而庄重。
为了打造一座独具特色且功能完备的书塾,宋清欢亲力亲为,耗费了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精心绘制出了书塾的图纸。
图纸之上,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智慧。
完成图纸后,宋清欢即刻吩咐杭城的府尹,务必将附近手艺精湛的木匠、铁匠以及泥瓦匠都邀请过来。
这些工匠们听闻是为皇后办事,且是兴建书塾这样的善举,纷纷欣然应召。
很快,江南最大的书塾 —— 启智书院,正式动土建造。
建造书塾所需的银子,乃是温词安从国库分拨到江南的。
实际上,这些银子也可以说是温词安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挣得的。
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毫不犹豫地支持宋清欢的兴学之举。
时光悄然流逝,历时三个月,启智书院终于落成。
这座书塾采用砖木结构,坚固无比的同时,又充满了古朴韵味。
木质的框架散发着淡淡的木香,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那纹理细腻而清晰,宛如大自然与工匠技艺的完美融合之作。
精心挑选的青砖,色泽沉稳,质地坚实,一块块整齐地堆砌在一起,勾勒出了书塾端庄大气的轮廓。
这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设计精巧绝伦。
底层那朱红色的大门,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
门上镶嵌着金色的门钉,熠熠生辉,散发着威严的气息。
门环是古铜色的兽首形状,庄重而威严,让人望而生畏。
轻轻推开门,宽敞明亮的厅堂瞬间映入眼帘。
地面铺着打磨光滑的青石板,石板上的纹路犹如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厅堂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书桌,由上好的檀木制成。
色泽深沉的檀木,散发着醇厚的香气,让人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之中。
书桌后面,是一把太师椅,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彰显着尊贵与庄重。
四周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名人字画。那一笔一划,皆如行云流水,笔走龙蛇,墨香四溢,为书塾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沿着木质楼梯缓缓而上,楼梯的扶手雕刻着精致的图案,手感温润。
每一级台阶都经过精心打磨,走在上面平稳而踏实。
二楼是一间间独立的书房,书房的门是木质的推拉门,门上镶嵌着琉璃窗,透露出一丝神秘的气息。
书房内摆放着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崭新而整齐的书籍。
那些书籍散发着知识的魅力,仿佛在等待着学子们前来探索。
书房的窗户是雕花的木窗,窗外是一片美丽的景色。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温暖的光斑,为书房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
书房内摆放了能容纳三十人的书桌,宽敞而舒适。
书塾的屋顶是倾斜的,覆盖着黑色的瓦片。
瓦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微的光芒,仿佛是夜空中的繁星,璀璨夺目。
屋顶的四角微微翘起,犹如飞鸟展翅欲飞,给人一种灵动之美。
在书塾的周围,种着一些花草树木,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为书塾增添了一份自然之美。
书孰的后院是一个巨大的运动场所。
材料都是温词安快马加鞭命人从京师走水路运送到杭城的。
这座新建成的典雅书塾,既有着古代建筑的庄重与典雅,又有着新建筑的清新与活力。
它仿佛是一个知识的宝库,静静地等待着学子们前来探索,开启智慧之门。
启智书院共有三十六间教室,招收的学生按照认字水平以及年龄一起参照划分。
六岁识字多的,有可能在二年级;八岁识字少的,会被分到一年级。
宋清欢亲自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入学规则,确保每一位学子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启智书院开始招生了。
起初几天,来报名的都是农家子弟。
因为启智书院直属于皇帝管辖,免费入学。
而且面向全龙国招生,只要想到启智读书的,都可以前来报名。
那些富人家则观望了好久,心中充满了疑虑与担忧,迟迟不敢报名。
他们担心这免费的书塾是否真的能给予孩子们良好的教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启智书院的名声渐渐传开。
最后,启智书院的名额收满,书塾开始上课一个月之后,许多人想进启智书院,却发现已经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