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皇帝的清闲
李承乾写完这几个字,没有落笔书写接下来的内容。
宁儿在一旁看得出奇,又道:“陛下是想将余下的话语交给别人去写?”
在平日里的生活起居上,宁儿是最了解陛下的,尤其是陛下的一言一行,宁儿总是能够最先知道陛下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有时候苏婉都觉得自己这个皇后,也不如宁儿与陛下这般有默契。
在以前的东宫,宁儿就照顾着东宫上下,如今陛下登基之后也是如此。
见陛下还在思量着要在不可分割的四个字下,写下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苏婉道:“倒不如让天下学子写。”
李承乾颔首,“这个想法很好。”
言罢,李承乾又将这卷纸收了起来,递给一旁的宫女道:“交给杨大掌班,让他安排人手将这篇文章挂在朱雀门外,告知长安城坊名,让天下学子书写文章,由弘文馆,崇文馆,四方馆,文林馆四处学馆评选文章,每个学馆一篇,但凡入选朕不论评价高低,皆给予赏赐。”
“喏。”
如果说郑公的理念,是大唐文治中的重要枝干,是大唐学子的立身之本。
那么大唐还缺少同样的理想与目标,或许是上一辈子见证过的奇迹太多,那时的人们靠着一个梦想,做出了许多伟大的事。
而现在,李承乾依旧觉得,想要家国强大,就需要人们有共同的理想。
为了这个共同的理想,人们可以守护它,去追寻它,完成理想。
因此,李承乾自然而言也觉得唐人,就需要共同的理想,至于这个理想是什么,还没有真正地想明白。
或许是脱贫致富,又或者是开疆拓土。
再者说是征服世界,这也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梦想了。
在这个生产力还很窘迫的时代,或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个梦想,又或者说是需要几代人。
毕竟,大唐的强大就用了三代人,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朝中开始了休沐,在酷暑时节,整个长安城就像是个巨大的蒸笼,人们都怕在长安城呆久了,恐怕被蒸熟。
也就在这个时候,李承乾下旨让天下学子写文章,写一篇有关大唐与突厥,吐蕃,西域不可分割的文章。
皇帝没说写这篇文章会给多少赏赐,但皇帝下发的首次征文是面向天下所有文人学子的。
每个人可以写一篇文章送到长安城的四大学馆。
酷暑之下,近来宫里的人都很担心,这种担心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太阳再这么嗮下去,太液池的水都快被嗮干了。
昨天还听说曲江池都被嗮到断流,现在伸手碰一碰地面,都怕会被烫伤。
人们看不到水是怎么被蒸发,却肉眼可见……太液池的池水在减少。
要是太液池的池水也被嗮干了,陛下该去哪里钓鱼啊。
正当宫里上上下下的人为了太液池的池水担忧,甚至还有几个为此寝食难安。
终于,在午后的一阵炸雷之后,大雨来到了长安城,宫里的人们看到漫天的大雨,纷纷欢呼雀跃。
大雨浇灌着大地,浇灌着太液池,在地面上打起一片的水雾。
北苑的屋檐下,皇帝父子正坐在屋檐下,看着漫天的雨水。
於菟道:“来济老先生离开长安城了,他老人家却不让儿臣相送。”
来济是他的启蒙老师,於菟对他老人家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李承乾喝着茶水道:“你还是跟在后方送了他老人家一段路,不是吗?”
被父皇看穿的於菟有些尴尬,他笑着道:“儿臣只是觉得应该送一送老师。”
“他不想你相送,但不会拦着你相送。”李承乾低声道:“有些事不要等到别人让你去做你再去做,你想做的事,想要完成的事,都要你自己去争取,而朕与你母后,乃至你的臣子……只要你想要的都会帮你。”
大雨中的风冷了几分,有内侍快步而来行礼道:“陛下,这是老人家送来的信。”
宫里的内侍称呼太上皇都称陛下,或者是老人家,父皇很不喜太上皇这个称呼,因此在明面上,大家都称呼老人家。
李承乾接过书信,正在看着。
於菟问道:“父皇,爷爷的书信写了什么?”
“说你晋王叔叔的炉子有了很大的进展,这一次炉子烧了一晚上,竟然没有炸炉。”
书信中对李治的话语就这么简单一句,李治到底怎么样了,还要亲自去看过才好。
再往下看父皇的信,漂亮的飞白体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变化。
能够让当年的虞世南与欧阳询得到肯定的书法,其中造诣自然了得。
“父皇,爷爷的书信还说了什么。”
李承乾不动声色地将信纸折了起来,语气平静地道:“你爷爷要带你去九成宫避暑。”
“九成宫?”於菟下意识一想,又询问道:“儿臣听晋王叔叔说过,当初父皇让人将前隋的仁寿宫修建成九成宫,用来避暑,后来九成宫的修建几次因用度紧张被父皇拦下了。”
李承乾淡淡道:“你晋王叔叔连这都与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