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便到了新年,林府之中也热闹了一些。但因为林家主母在几个月前刚刚离世,今年春节家中少了一人,林家父女难免都有些感伤。
不过,幸好有陆诚在这儿,可以陪着林黛玉说说话,与林如海聊聊诗词学问,倒也不会显得冷清。
新年刚刚过去,陆诚就开始忙着准备县试。
科举制度起于隋唐,发展于宋,成熟于明。到了如今,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考试流程,进入了鼎盛时期。
读书人要想参加科举,需要先参加由县里举办的县试。通过县试之后,再参加由州府举办的府试。府试及格,才能取得童生身份,具备参加朝廷正式科举的资格。
因此,县试、府试又被称为童生试。
童生试主要考察的是对四书五经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内容也都是以默写为主。只要记忆力过关,再用心记忆学习,就没什么问题。
对于这样的考试,陆诚自然没有任何问题。
很快,二月份的县试和四月份的府试,陆诚都顺利通过,并且先后拿下了县案首与府案首。
如果在八月份的院试中,陆诚仍旧能够摘得“院案首”,便可称之为“小三元”。
后面还有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
如果能够在这六次考试中,都取得第一名,便可成为“六首状元”。放眼华夏科举史上,也仅有两人达到了这一成就,一个在明初,一个在清朝。
府试的成绩公布之后,林如海也让家中的下人摆了一桌,准备为陆诚庆祝庆祝。
就在此时,府中下人前来禀报:“老爷,贾先生到了。”
“快请进来。”
不多时,就见下人领着一个面阔口方,剑眉星目,相貌不凡的中年文士,走了进来。
林如海连忙起身相迎:“雨村兄一去数月,不想今日方归,快请。”
“东翁客气,还要恭喜东翁,收得佳徒。这位想必就是刚刚摘得府试案首的陆小公子吧?果然品貌不凡。”
林如海也是微微一笑,开口介绍:“诚儿,这位便是贾先生,也是你师妹的蒙训恩师。”
陆诚上前行了一礼,看了一眼面前的贾雨村,此人倒是生的一副好样貌。
贾雨村,本名贾化,字雨村。这名字也是相当有意思,“假话”“假语存”,与甄士隐的“真事隐”刚好对应。
性格良善,热心助人的甄士隐,最终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反而是这位看似相貌不凡,实则善于伪装,阴险狡诈、忘恩负义的贾雨村,最终步步高升,甚至做到了大司马的位置。
贾雨村本是湖州人士,出身书香门第,曾是仕宦之家,后家道衰落,沦落为了穷书生,就连进京赶考的钱都凑不够。
后来,贾雨村遇到了甄士隐,甄士隐见他才学出众,便拿出了五十两银子作为盘缠,送他进京赶考。
贾雨村头天晚上得了银子,第二天天不亮就离开,只让人给甄士隐带了句话,便奔京城参加科考去了。
之后,贾雨村高中进士,一经外放,就直接做了知府。相当于后世的地级市市委书记。
寻常进士外放做官,一般都是从知县开始做起。贾雨村能够起步知府,显然不是普通的进士,应该是被选进翰林院的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也被世人称为“天子门生”,是皇帝最为看重的人才。
只是,这贾雨村当上知府不到一年,就因为恃才傲上,有贪酷之弊,被革职罢官。
之后,贾雨村离开官场,四处游历。来到扬州之时,偶感风寒,便留在这里休息。恰巧听说巡盐御史林如海在给女儿寻找启蒙老师,便托朋友关系,进了林府给林黛玉当了一年多的启蒙老师。
去年,由于母亲亡故,林黛玉旧病复发,自然无法继续进学。贾雨村这个启蒙老师无事可做,便继续出门游历,至今当归。
就在前不久,贾雨村听人说起,朝廷准备起复一些之前被罢免的官员。又经朋友建议,贾雨村便想来求林如海,让林如海帮忙托托关系,走走门路,补个空缺。
原着中,林如海直接答应了贾雨村的请求,并让贾雨村帮忙,护送林黛玉进京。
为了给贾雨村补缺,林如海修书一封,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委托贾府的贾政,最终使得贾雨村成为了金陵知府。
这也就有了后面“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贾雨村对昔日恩人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视而不见,任由其被卖给了“薛蟠”。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如今,林如海听闻贾雨村所求,也同样是点头答应了下来:“雨村兄有大才,确实不该荒废在此,待我修书一封,转托内兄周全协佐,尊兄不必多虑。”
“如此,雨村便谢过了。只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
“我那内兄与雨村兄乃是同谱,乃荣国公之孙。大内兄承袭了一等将军之职,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
林如海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两位舅兄,贾雨村闻言,也是放心了不少。
待酒宴过罢,林如海书信一封,又准备了一份盘缠,交给了贾雨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