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尝试给爷爷针灸治疗后,发现效果越来越不错。”
“陆医生,你的意思是你用中医的经方治好你爷爷的中风?”
“是的。”
刘薇:“你先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经方??”
陆长清:“好的,主持人。经方是经典之方,也就是不需要改变的。就是这样子,用了几千年都不会有问题的。它的定义就是从医圣张仲景开始,而张仲景呢实际上他是集经方之大成,经方并不是他写的。经方是早就存在的东西。那包含着孙思邈,孙思邈是唐朝初,张仲景刚好汉朝末年。所以他们有时空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同时间有活动的时候。那孙思邈刚开始写的《千金要方》,写完这以后才看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结果看到《伤寒杂病论》很好,他就怕《千金要方》里面有些错误,他重新把它编辑过,就写了《千金翼方》。就是说我原来写的《千金药方》呢,有了《伤寒杂病论》的加持,长了翅膀一样。?我们历代经方家以张仲景为主,然后孙思邈这一派,孙思邈后来也是走经方这一派。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经方。传承下来也可以叫他伤寒派,也可以叫做经方派。”
刘薇:“陆医生,这就是经方的这个来历?”
陆长清:“经方的来历。”
刘薇:“后来呢??”
陆长清:“学得经方以后呢,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常常都是感冒,莪们开一服药,比如说开一服药开完,然后要求病人六碗水煮两碗,?而病人喝完第一碗,第二碗都还不用喝就已经好了。?”
刘薇:“噢!”
陆长清:“一直是这种效果。而中医有寒、温之争,寒、温之争,不是说从明朝开始,从千年以来就有寒、温之争。那所谓伤寒就是伤于寒,这个寒冷的话北方才会有,南方不会有,所以我们应该用温病的药。而张仲景的经方里面呢,并没有温病的方子在里面。因为张仲景他没有来过南方,所以他不知道有温病,所以我们要用温病的药。他们从这个基础点,所以温病派的药就大行、盛行于江南。实际上他们对经方并没有真的了解。经方里面,我们开始“伤寒论”有三个处方,就是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了,太阳伤寒就是我们所谓的麻黄汤。还有第三个就是太阳温病,张仲景有开处方,叫作葛根汤。那这个葛根汤为什么我们定义为温病?温病并不是说因为地方的湿热,因为地方的气候,才湿热,造成你的病,叫作温病。他们温病派的观点在我个人认为不是很正确的。温病是在一种温热的条件之下得到的病,比如说,我们小孩子在跑出去,即使是冬天,夏天都一样,那小孩子喜欢爱玩呢,跑出去玩了一整天,那流了汗很多。那玩的时候,中间是不是很热,身体很热,不断地流汗。?在热的流汗的状态之下,得到了感冒,我们叫作温病,而不一定是说环境造成的。所以冬天呢,我们会开温病的方子,开葛根汤。那如果夏天的时候,他得到这种感冒,可能是伤于寒,比如说夏天的时候他太热了,小孩子呢,受不了热就跳到水里面去,那在河水里面游,冰凉啊,很凉快呀,结果出来得了是寒证,这是伤寒,我们开的是麻黄汤。所以,并不是说因为北方,产了寒冷的天气才造成,伤于寒,才会用到什么麻黄、桂枝之类的。南方瘟病的,湿热的地方照样也会有。好,这个麻黄汤、桂枝汤,这一样的情景。并不是说因为北方寒冷才会有伤害,南方温热、湿热才会有温病,这是不对的想法。”
刘薇:“噢,您的言下之意是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概一千来年呢,在中医也被分成两个流派的。?”
陆长清:“没错。?”
刘薇:“主要的两个打法,它整个的思路都不一样。一个叫伤寒派,一个叫温病派。”
陆长清:“没错!?”
刘薇:“印象中,过去江南才子比较多,江南这个有钱人也比较多。那他们的主要观点,就是用温病的方法,慢慢就变成了一个,从清、民国以后呢,都变成一个主流了,就是中医都是那种好像很温和的,当然这个话也不能说因为温病派就温和。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那种慢吞吞的、治不了急症,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中医的这种效果的一个原因吗?是有这样的原因吗?你觉得?”
陆长清:“没错,现在的中医呢,就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种想法是很不正确的想法。他们也奉张仲景为“医圣”,可是他们不会去用里面的方子,因为他们太多的谣言,很多几代传下来的,说他这个老师傅我就亲眼看过人家吃麻黄桂枝吃死了。还吃大黄芒硝,下痢不止死掉,所以这个药不能用。实际上这是断章取义,你不能说几句话,就把它前面的功劳全部打翻掉。你要善用桂枝,善用大黄,善用芒硝,善用麻黄。你要会善用它的话,这个不是强攻的药,而是当病人需要这个药物的时候,你开对症,病人会恢复得非常快。所以这个药对那个病人来说它就是补药。那你如果开得不对症,病人病情没有改善,你一直用温病派的药,没有把这个邪排出体外,而用一种滋阴的方式,或者是用凉药,寒凉的药,来去一些湿热的病,实际上病根并没有去掉。病人吃后,感觉有效,感觉又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