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祝啊,这事儿等研制工作结束后再说吧,我了解李代表,他不是那种敝帚自珍的人。”
王庆典并不是大包大揽的人,祝元容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催促研究员加快研制进度。
时间一天天过去,cj型固定床反应装置已经制造了出来。
在实验室内,李爱国进行了测试工作。
看着cj型固定床反应装置运行正常,各项指标都在范围内,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我们成功了!”
祝元容也专门跑过来全程监测了固定床的各种数据。
看到温控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祝元容知道这次京城化工撞大运了。
固定床反应装置的最大难点就是温控问题。
随后的项目大部分由王庆典带领的队伍承担,李爱国则进入了“休息”状态。
每天在实验室里转一圈,然后便回到办公室里着手把cj型固定床反应装置中用的理论撰写下来。
这些技术和理论大部分来自后世,能够对这年月的化工研究员们产生启发的效果。
基础才是根本!
日子一天天过去。
一个星期后,李爱国把撰写好的《非热平衡理论、《多相流耦合的论证、《微尺度传热理论三篇文章交到了王庆典的手里。
第一篇文章,王庆典了十分钟就看完了,微微点头:“有那么点意思。”
第二篇文章,王庆典足足看了二十分钟,手指在稿纸上摩挲来摩挲去:“这想法倒是另辟奇径,可以作为论文发表出去了。”
王庆典不由得对第三篇文章产生了兴趣,他看了一眼,便“噫”了一声,凑到台灯旁仔细看起来。
借着灯光,他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
“目前国际上对微尺度传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导热问题上,这篇文章很少见的考虑了到辐射和对流问题。”
“据说田先生好像开始研究这个领域了。”
李爱国闻言吓了一跳。
要知道他搞出来的这个理论,是根据后世一门崭新学科——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中刨除超越时代的细节,简化出来的。
在该理论下,微尺度下热导率不单单依赖于材料厚度。
还跟尺度效应、导热的波动现象,微小通道中流动和传热,流动压缩性和界面效应等有关系。
这理论听起来有些生僻,却能够解决合成氨中传导率过低、能耗大且对设备要求高等要求。
并且还能够提高铁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这两项技术一直是卡着国产合成氨技术的脖颈技术。
李爱国本来想把成熟的合成氨技术拿出来,但是仔细一想,却发现了不妥的地方。
成套的合成氨技术太过复杂,不但涉及技术方面的要求,还需要工程、化工工艺.等基础学科的参与。
一座大型合成氨工厂至少需要数万各个学科的技术人员共同参加。
李爱国一个人,混身是铁能打几根钉!
在关键时刻还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另外,后世的技术在这年月受限于基础条件,并不一定行得通。
所以李爱国便想到了掺沙子的做法。
只不过他掺入的是金子而已。
只要微尺度传热学问题解决了,再想办法搞点新技术,国内的化工人自然能循序渐进,总归能走出一条属于咱们自己的合成氨道路。
没想到现在蹦出了一个田先生。
李爱国颇有兴致的问道:“田先生是哪个研究所的?全名是什么?”
王庆典对这个问题似乎有些犹豫,沉默了片刻,吐出了一个名字:“加州大学热物理学实验室的田长霖教授。”
“他跟我是同学,当年在小美家的时候,田先生就已经开始研究辐射和对流问题了。”
李爱国沉默了。
小美家在后世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跟世界各地动乱,优秀的人才都跑到了他家里有很大的关系。
王庆典似乎觉得这个话题过于沉重,没有再继续下去。
他拿着那篇文章说道:“李司机,这理论虽然没有实际的论证,思路上确实是可行的,特别是我总感觉到它跟合成氨中的催化问题有关系。”
你的感觉一点没有问题.继续坚持这种感觉。
“这些只是我的一些粗俗的见解,您要是有时间,可以多指点指点。”李爱国道。
王庆典笑道:“应该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才对。小友,来,喝点茶水,咱们好好讨论下。”
王庆典用酒精灯煮了两盏茶水,两人喝着茶水,就《微尺度传热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李爱国虽有后世的理论,却知之然,不知所以然。
王庆典作为研究合成氨的老前辈,拥有多年的实操经验,却苦于没有敲门砖。
两人的思路相互结合,迸发出一路火带闪电。
一直到凌晨两点钟,外面响起了王大奎的声音,李爱国才算是打了个哈欠站起身。
“王老,您也赶紧休息吧,我今儿还有点事儿,咱们不能多聊了。”
“好好好”
王庆典也清楚这才算是万里长征刚起步,千万不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