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萨特的神情,然后一锤定音:“我和你一起去伊拉镇。”
随后,他和养父通讯说明所有情况,养父迈克欣然应许,带着两个小孩去伊拉镇取材。
*
伊拉镇。
煤矿的需求量连年降低,二十年前的五月矿难更是给伊拉镇蒙上一层阴影。紧邻煤矿的伊拉镇失去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后,早就凋敝得不成样。因为收入降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离开伊拉镇去往大城市另谋生计,留守在本地的约八百余人。
伊拉镇没有余力去维持公共设施,道路上的小裂缝都无人去修补,连教堂、商店、酒馆等场所,墙面都被风吹得蒙上一层灰。
多年的开采让小镇附近的地区出现塌坑,道路两旁都竖起明显的黄色路牌,防止路过的车辆和行人掉入坑洞。
月光透进黑魆魆的坑洞,坑底的蟋蟀发出微弱的鸣叫,在杂草间跳跃。
幽蓝的夜幕笼罩天空,寒风敲打窗户的声音有些吵闹。
老约翰躺在床上碾转反侧,止不住地咳嗽。在矿井里工作过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得尘肺病,长期的治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少用一点药,身体都难受。
收到那封信的时候,他有些许吃惊,对方词措稳妥地请求交谈,还说自己是畅销家,要以矿场的故事为背景写,留名是迈克·安瑟林。
他以为,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把那场重大事故——五月矿难抛之脑后,当时他清楚记得追捧时事热度的媒体没过一周就全部离开了伊拉镇,之后伊拉镇的矿难沦为路人嘴里的谈资,连他这个“幸存者”都成了要扫进历史的尘埃。
现在,一个家跳出来说想访问老约翰,可把他给吓了一跳。
他是矿难唯一的幸存者,获得公司巨额赔偿后就在当地买了套房子成家,一住就是二十年。年轻人跑出去发展,那么留守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反观他,即使身体需要治疗,他从也来没动过离开伊拉镇的念头。
他的面容在岁月的冲刷下产生了一道道皱纹,两鬓逐渐染上斑白,身躯老朽得力不从心。
身边的妻子被咳嗽声吵醒,不耐烦地问:“老头子,晚上快点睡吧。你怎么坐起来了?”
“我在想以前的事情,那个时候我躺在医院里,有大把的记者挤进来想采访,就像闻到残羹剩饭的苍蝇一样。”
“哦,天哪,别忘了你过气之前还炫耀过很多人采访你,凭什么说记者都像嗡嗡嗡的苍蝇蚊子?现在一个家联系你要取材,你就激动了。”
“你不明白的。那不一样。”
除了寒风的呼呼声,老约翰还隐约听到门在拍打的声音。他暗自咒骂一声,披上大衣走出房间,怀里还揣着个手电筒,“你肯定又忘记关杂物间的门了,我去看看,要是里面的东西被风吹下来,那就很麻烦。”
妻子翻了个身,疲倦地说:“这么晚了,要不还是明天再去吧。”
“约翰——”
不理会身后的呼唤声,老约翰已经离开房间走下楼梯了。他通过侧门走到院子里,直奔杂物间。
秋天的夜晚,一层薄霜覆盖翠绿的树丛,树叶打着旋掉入泥土。整座小镇幽静而冷清,即便是白天,稀少的人口也无法形成热闹的氛围。
老约翰打开手电筒,朝杂物间内扫了一眼,汽油桶、水泵、金属零件、工具刀等物品都好好地在架子上摆放着。
嘎吱——
风呼啸着路过,大门摇摇晃晃。
他紧张地回过头,手电筒的光束探过门口,才发现身后什么都没有。
老约翰刚刚松了一口气感叹是虚惊一场。只听一声微响,木门自动合上紧闭,几缕淡淡的月华从缝隙中透进来。
有一片阴影从架子后面延伸至老约翰的脚下。
“哗啦——”,熟悉的声音响起,这是过去他切断锁链的声音。老约翰脑海中猛然闪过一张张模糊的面孔。
作者有话要说:迈克、瑞恩、萨特还在来矿场的路上。
有人忘了之前提过的小镇。指路第18章,提到萨特的父亲去警局报警孩子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