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压抑自我的后果,就是变成束手束脚、没有自我。他后悔了,能拿出十分的实力,为什么要隐藏五分去照顾后辈,落得一个全网嘲的下场。
如果有回溯时间的机器,余恒一定从进组第一天起,就用演技把苏洵安狠狠碾压。
苏洵安看到了这些舆论吗?
他当然看到了。
电视剧热播时,他正慢条斯理地端起红酒杯庆祝,自以为一切胜券在握,他坐等流量名利双双爆炸。
结果一看到铺天盖地的反馈,他整个人目瞪口呆,像是被人掐住了喉咙再扇了几个巴掌,脸色涨得通红。
他神经质般浏览完了所有骂他的言论,手里捏着高脚杯,气得将杯子摔到墙上去,恨不能破口大骂道:这怎么跟书里的剧情不一样?
在书里,《捕罪》这部冷门刑侦剧,一开始表现并不抢眼,淹没在无数电视剧中。直到第十集才上热搜,真正实现“低开高走、一路逆袭”的神话。
苏洵安不理解的地方就在这里:这辈子在他的强势带领跟通稿营销下,大波追星女孩和纯路人纷纷涌入,《捕罪》的收视率和评分一开始就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各种数据极为亮眼,口碑持续发酵,前两集就上热搜了,成为一匹黑马的时间远比书里还要早。
按理来说,不应该比原书表现更好吗?
怎么变成了高开低走了?
而且他跟余恒两人不该因为“搭档CP”火得一塌糊涂吗,怎么收获了一地骂声?那他费那么多辛苦,费那么大心思演这部剧做什么?
苏洵安一边按捺不住心头的愤怒,一边百思不得其解,疑惑、焦虑、惊惧等情绪在这个夜晚折磨着他。
他手里摁着遥控器,固执地寻找原因:是不是剧组恶意剪辑了,还是余恒这男一表现太不争气拉胯了,难道是道具不够精美?
他搜寻了一圈,却始终没有找到主要原因。
直到第七集开播,寒冬一般的口碑忽然回升、评分短暂上升,苏洵安欣喜若狂,想看看是什么原因,却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一个他不敢置信的身影。
那熟悉的眉眼跟口罩,苏洵安眼神微微吃惊——居然是明铮饰演的角色登场了。
随即他发现明铮的戏份不是一个龙套,戏份有点多后。
苏洵安像踩到了尾巴的猫跳了起来,一脸震怒!
为什么?
因为在他这辈子精心编排的人生剧本里,明铮是他的替身,一个替身怎么能担任重要角色,甚至越过正主的风头去?
这不是把他这个先知的脸面往地上踩吗?
经纪人徐郝还不知道,自家艺人手里紧攥着遥控器,身体颤抖,正竭力克制着几乎要失控的怒气,他感叹道:“这个演员演得好,拯救了一波口碑。”
苏洵安冷笑道:“一个人的力量哪有那么大,你收了他钱吗,少给他脸上贴金了。”
徐郝想了想,是有这个道理。
半晌后他回忆了一下剧情,皱起眉道:“有他的原因,这一切很邪乎的,你自己看剧就知道了。这个演员跟余恒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化学反应,他演的纵火犯,把不少观众都吓到了。”
不少自来水都在夸夸夸,而评分上升对整个剧组都有好处。
什么狗屁神神叨叨的化学反应,难道我跟余恒之间没有吗?
苏洵安冷着脸,打开了电视,屏幕上正好在播放第七集,也就是明铮登场的那一集。
苏洵安双手抱胸,他的姿态漫不经心,他抱着挑刺的想法,准备把人从头到脚批评一遍,可随着剧情慢慢展开,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震惊。
因为挑刺,他根本挑不出来。
隔着文本,曾经的苏洵安原书里描述明铮的演技,总感觉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他一度嗤之以鼻,认为作者就是夸张,如此偏爱自己笔下的人物。
直到他穿书后,这一刻他在大屏幕上亲眼看到明铮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演技,体会到那有别于文字的视觉震撼,这才意识到那份溢美之词,竟然丝毫不夸张。
书里说,明铮是一个灵气十足的演员,他的天赋是老天爷在赏饭吃。
第七集开篇是一场爆炸。
火星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位于村里的一座烟火厂发生爆炸,无数烟火碎纸燃烧迸溅,现场人声鼎沸,警笛声不断,尖锐得能刺穿人的耳膜。
直到火势被扑灭,警员们才在烧黑废墟中发现,大大小小十多具蜷缩的尸体。通过报案,所有人这才意识到这不是一桩意外,而是一桩恶性、蓄谋的纵火案。
波及了十多条青春如花似玉的生命。
案件转移到了刑侦大队。
在喧闹惊恐的人群中,一个大夏天戴着口罩帽子的年轻人转身离开。
他身量高挑消瘦、脸庞隐约有红色烧伤,那是一张极端可怕、令人不忍直视的脸。他眼神云波诡谲,随手点燃一处火星时,殷红的嘴角勾起一抹恶意满满的微笑,活似一个行走在街头的人形恶魔。
他走到哪里,火焰就肆虐到哪里,连监控摄像头无法捕捉到他的身影。
这是明铮初登场,他只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打火机,就把观众吓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