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该哭还是该笑。
研一上课时,听老师们说非全和全日制盲审时,专家们是看不出来的,所以说对于论文的过关要求,理应是一致的。
可是,为啥从开题答辩开始,老师们就区别对待呢?
是因为老师当时的话是唬人的?还是因为老师们共情能力太强,忍不住体恤非全的学生,那到时候外审的时候咋办,专家们会放宽要求吗?
我有些糊涂了。
自从研一结课后,我跟同班同学有四五个月没见面了,趁着这次机会分享了下近况,发现大家又有不少变化。
上半年因为频繁的上课,让我觉得自己多了几个朋友,但是一旦不上课了,大家好像就没有了联系的理由。
不比全日制的学生,平时都住在宿舍,相聚总是分外容易,而我们分布在南京市的各个区,有些甚至不在南京。
大家之前还畅聊过一起去什么地方玩,我邀请他们去我家乡玩,距离南京很近,只要想去很便捷,但是最后全都落空了。
开题时,我还遇到了全日制的同学。
上半年的某日,学院老师要求我们去参加的一场交流会,因缘巧合,我们一起拼车,结束后一起去新街口吃饭、玩耍,氛围十分融洽。
还记得那天晚上回来后,我整个人兴奋不已,车停在学校的东门,离我的住处还有一定的距离。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扫辆单车回去,而是在校园里激情暴走,为新结识几个朋友而开心。
我们相约以后一起玩,但是同样没有以后了。
那天,我坐在教室的中间一大组,他们坐在靠门的位置。我犹豫再三,要不要上前打个招呼。
然而,最终没有。我知道,直到毕业,再也不会有交集了。
这段时间,我反思再三,不得不承认: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学生我都融不进去。
兜兜转转,稳定的友情还是初高中和大学时的。
上学这一年多来,我跟很多同学说过:有机会一起玩呀;记得约我哦,我很闲的等等。
但是最终都成了一句社交时的客套话,我是真的很想一起玩的!
以上没有抱怨任何同学的意思,其实我本身的性格也决定了——可以主动,但是不够主动。大家各自迈一步是最好的,我多迈几步也是挺好的,但是我做不到全程自导自演。
今年朋友圈多了几个研一和大一的新生,平时他们的日常充满了校园元素,这才是一个学生的生活嘛——和室友的日常、加入各种社团、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学校的活动不少,但是跟我们非全学生毫不相关,等到举办圆满成功后,看见学校的公众号推送和在校学生的朋友圈,我才得知:哦,学校最近又举办了这些。
作为一个边缘人,这种心酸是很难言说的。
开题结束后,一个人吃完午餐,乘地铁回家的路上,我有种被孤寂打倒的颓丧感。
我很少会这样,但是每次相聚之后,一个人离开时,这种感觉会很强烈。
这时,总是想找个地方躲避一下失落,但是发现无处可去后,我就灰溜溜地回家了。
20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