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二十年
正月初七,京都城街上皆是热闹一片,今日为谢国公之女谢济楚与殷朝天子的大婚之日,又逢皇后的封后大典,百姓们都纷纷奔走相告,想要窥得几分皇后娘娘的英姿。
三年前,先帝驾崩,太子徐闻尽继位,传闻为避免朝堂动荡,太子力求先帝下旨,与谢国公府联姻,先帝允。
兴宁十七年,永安帝下诏,着谢国公府之女谢济楚入主中宫,于兴宁二十年完婚。
*
谢济楚天还没亮就被府里的嬷嬷从被窝揪出来,去祠堂跪拜祖先,以表对先祖恩德的感念,而后被摁在梳妆台前梳洗化妆。
接连两个时辰过去,她没吃一口东西,可谓饿的前胸贴后背。
谢济楚从前未许配人家时,便在民间参与过不少闺阁女子出嫁,她也曾站在人群中捡喜钱,同出行伙伴一起闹洞房,当时大家只道出嫁是女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一定要办的高高兴兴,热热闹闹,未曾想到是今日这样的繁杂而隆重,当真是辛苦至极。
谢济楚是谢家长女,在她之后排有两个弟弟,谢母只这一个女儿,欲将其培养成一举一动都谈吐不凡的大家闺秀,不知怎的愈养愈偏,琴棋书画是一样没学会,女红秀的像狗爬字,反倒舞刀弄枪样样精通,谢国公和国公夫人每每看见都摇头叹气。
在他们一筹莫展时,谢国公突然有一故友造访,故友名叫金一刀,有“天下第一刀”之称。一日二人对酒吃席时,恰巧谢济楚在一旁舞剑,金一刀见状,忍不住走上前去对她指点一二,数日之后,谢济楚的剑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金一刀则在旁边啧啧称叹,跟国公爷感叹小女的天赋之高。
在之后的种种原因之下,谢济楚十岁便跟随金一刀到民间闯荡,比起在京城里的无聊日子来,谢济楚可谓是如鱼得水,悠哉游哉。
这种悠闲一直持续到兴宁二十年元日之前
她被她的老父亲绑回国公府,等到国公夫人带人给她量尺寸做嫁衣时,这才想起自己身上还有什么劳什子婚约。
“姑娘,花轿已恭候多时,您该入宫了。”旁边的嬷嬷恭敬地对谢济楚道。
她如今即将成为殷朝皇后,不似从前是国公府多年未露面的,自由自在的大小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身边的人服侍她时愈发变得小心翼翼。
谢济楚闻言起身向外走去,脑袋里装满了母亲要她牢记且不容出错的规矩礼法,就这样踏着端庄稳健的步子,顶着满头珠翠上了花轿。
*
宫内
徐闻尽贵为天子,朝堂的大臣不让他亲自出宫去接亲,他贵为天子,为保全皇家颜面,硬生生止住了脚步。
时间过得极快,可徐闻尽等的漫长,他坐在龙榻上,一手拿书,另一只手不耐烦地在桌子上敲打,
“什么时辰了?”
“回皇上,刚过两柱香的时间”
徐闻尽身边的太监总管李德全李公公弯腰恭敬答道。
徐闻尽皱眉,怎的还不到半个时辰,他估算着时间,片刻,抛下手中的书向外走去,
“朕出去看看”
“皇......”
“不许跟来“李公公的话都没喊出喉咙就被堵了回来。
无奈之下,只得眼睁睁看着皇上远去。
徐闻尽换上便装,悄无声息地扮成寻常人家的公子混于百姓之中,站在街上与庶民一同观礼。
“噼里啪啦——”
街上的鞭炮声不断,接亲的队伍庞大而隆重,喜队前前后后跟着的人多到数不清。花轿被数人抬着,稳稳当当地前进,轿辇周围的随行侍从不断向人群内抛掷喜钱,百姓们高兴地哄抢,可谓喜庆至极。
徐闻尽一直不远不近地跟着,直至皇宫附近,他约莫着时辰差不多了,转身使用轻功向宫内掠去。
*
乾安宫
李德全见徐闻尽走出偏殿,心中有了些底,伴君如伴虎,他侍奉皇上多年,有时却依旧拿不准主子的心思,不过至少此次看来,这位皇后娘娘在皇上心中的地位,恐怕比他预想的要重的多。
还剩半个时辰,封后大典就要开始了,外出的人还未回来
李德全不免有些担心起来
“眼看着时辰就要到了,皇上怎么还没回来”
他心里着急,却又不敢声张
就在这时,徐闻尽终于踩着时间回来了,
他进屋换好衣服,便匆匆赶往封后大典,御前某些心思活泛的下人看见此景,心中不免对凤仪宫愈发恭敬
待徐闻尽赶到殿前,大典正式开始
于徐闻尽而言,他终于见到了想见的人,顺理成章地娶到了她
于谢济楚而言,这无非是一场漫长的大典,她累的只能在心中哀嚎
.......
从下来轿子开始,谢济楚的脖子就开始酸,到竹笙扶她回到宫殿,她感觉脖子都要断了。
凤冠总是华丽无比,每一处都经过了精心打磨,又镶上了各种名贵的珠宝,谢济楚对它的价值感到欢喜,毕竟这样璀璨且价值连城的东西,她还从未见过。可是戴了一整天下来,她觉得这种甜蜜的负担快要承受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