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原子材料。 根据吕永昌提出的方案,它的原理与致密中子材料相似,但强度肯定比不上与强相互作用力挂钩的致密中子材料。 首先。 强相互作用力是短程力。 当它的作用范围在1.5*10(-15)米之内。当距离大于0.8*10(-15)米时,强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吸引力,且随距离增大而减小,超过1.5*10(-15)米时,强相互作用力急速下降几乎消失;而在距离小于0.8*10(-15)米时,它的表现为斥力。 因此,想要制造致密材料,就必须要克服粒子间距小于0.8*10(-15)米时表现为斥力的强相互作用力。 其次,就算是中子星内部,中子之间也是存在间距的。 这些中子之间的间距会随着中子星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 毫无疑问,间距越小,物质的强度越高。 通常情况下,原子之间由于距离“太远”,只会存在电磁相互作用力。 但致密原子材料就不一样了。 想要让材料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度,必须要竭尽全力压缩原子之间的间距。 这时候,强相互作用力便开始起阻挠作用了。 因此,无论是致密原子材料还是致密中子材料,其实都属于强相互作用力材料。 两者的最大区别,其实只是粒子的种类和间距问题。 和致密中子材料相比,致密原子材料的粒子间隙要大得多,相应的,材料强度也要低得多。 因此,在吕永昌看来,致密原子材料其实是迈向强相互作用力材料的过渡技术。 但不管怎么说,沾上了致密两个字,也算是一种超出了正常物质范畴的高强度材料了。 话虽这么说,但选择什么原子作为原材料,就又是一个令人头大的问题了。 和单调的中子相比,原子的花样可太多了。 不同的原子,最后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不同的。 除了要考虑到原子自身的性质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原子的重量。 单个原子的重量微不足道,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但若是间距十分细微,甚至于完全相贴的致密原子。 试想一下中子星的密度和质量。 致密原子虽然达不到这种夸张的程度,但积少成多之下,它的质量绝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 …… 目标原子的筛选工作花了不少时间。 一开始,吕永昌根据大量的实验、测试和模拟数据,决定使用氦原子作为致密装甲的原料。 这其中有好几个考虑。 氦原子的性质较为稳定,又是宇宙中含量相对丰富的物质。 此外,它的质量较轻,制造成致密原子装甲也不会为星舰带来太大的负担。 至于什么金属原子…… 因为自身质量的问题,它们甚至没撑过第一轮初筛,就直接被吕永昌淘汰在了备选名单之外。 至于为什么选氦原子,而不是选更轻的氢原子…… 和氦原子不同,氢原子的化学性质并不稳定。 除非它变成氢离子或者和别的原子相结合。 当然,这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 利用足够强大的大统一场将这些氢原子牢牢锁死,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也就出在这边,这需要更高的操作精度。 以先前材料研究中心表现出的强相互作用力和大统一场操控技术来看,这个难度明显有些超标了。 简单地来说,便是输出已经够了,操作跟不上。 因此,根据吕永昌原本的计划,用氢原子构建的致密材料,是吕永昌心中的下一代装甲材料——质量更轻,强度更大。 再往上,也就是吕永昌的最终目标。 致密中子装甲。 …… 计划赶不上变化。 尤其是在材料相关的研究领域,这句话更是被展现地淋漓尽致。 第一批致密氦材料刚在实验室中成功诞生,丁成旺那边就传来了好消息。 根据吕永昌的教导,丁成旺成功对强相互作用力材料制作装置进行了改良。 或许是因为运气因素,又或许是天赋和努力的共同影响。 丁成旺的最终成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