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大爷聊了一会,交流了一会感情之后,周子文回到家里。
等他回到家里,陈诗英和陈巧依已经起床,周妈在厨房忙碌地做饭,姐姐妹妹们正在洗脸漱口。
今天她们还要上班,早上都比较忙。
大杂院的邻居们也陆续开始了一天的生活,院子里渐渐热闹起来。
孩子们的嬉闹声、大人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听到这些声音,周子文仿佛回到下乡之前,对这个家的最后一点陌生感也消除了。
毕竟下乡这么久,昨天刚回来,他还真有点不太适应。
早饭之后,姐姐和妹妹还有周爸都去上班了。
只有周妈还留在家里。
“子文,没事你就带着诗英和依依出去玩吧!诗英和依依都是第一次来咱们这里,你带她们出去好好玩玩。”
吃完早饭,周妈开口说道。
周子文点了点头,然后看向陈诗英和陈巧依,说道:“诗英、巧依,咱们出去逛逛吧,我带你们逛逛四九城。”
陈诗英微笑着点头:“好啊,我也想出去走走。”
陈巧依更是兴奋地拍手:“太好了,我早就想出去看看了。”
于是,三人一起出门。
周子文出门后,恰好遇到邻居王大妈。
王大妈正坐在家门口,看到周子文,立刻热情地打招呼:“子文啊,回来啦!在乡下待了这么久,可把你爸妈担心坏了。咋样,乡下生活苦不苦啊?”
周子文笑着回答:“王大妈,乡下生活还行,不怎么苦。”
王大妈关切地说:“那就好,大妈就怕你在乡下受苦。对了,你在乡下都做些啥呀?”
“我们在乡下种蘑菇、干农活,还挺有趣的……”周子文笑呵呵的讲述。
王大妈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周子文也拿他当长辈。
虽然想早点和两姐妹出去逛逛,但他还是耐心的陪王大妈聊了一会。
起初他们只是简单地寒暄,但随着话题的展开,院里其他闲着没事的邻居也被吸引过来凑热闹。
“子文,快和我们说说,乡下的日子是不是很苦啊,我听说乡下对你们这些知青不是很好,你没受什么委屈吧?”一位邻居关心的问道。
“没有,没有,我们生产队的社员都很好,你说的那种情况,可能是别的生产队,但我们生产队的人对知青还是很友好的。周子文笑着解释。
说起来,大坝子村的氛围确实不错,起码没有欺负外来知青这种情况。
虽然村民们对知青不太会干农活有些不屑,但最多也就发几句牢骚,念道几句而已。
当然,这些只是对那些普通知青,周子文是个特例。
他为大坝子村做了不少贡献,在生产队也很有名气。
以他现在的威望,要真计较起来,其实比起吴大刚来也差不了多少。
他给大坝子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大家对他就像对待亲人一样热情。
当然,这些就没必要和邻居们说了。
他是低调的人,不爱显摆。
大杂院的人对他在乡下的生活很感兴趣。
周子文也陪他们聊了一会。
聊着聊着,院里的人居然有种越聚越多的趋势。
院子里下乡的知青不多,但也有几个,而他还是第一个回来的知青,大家当然很感兴趣。
当然,除了对周子文在乡下的生活很感兴趣,他们对周子文旁边的陈家姐妹也很好奇。
毕竟双胞胎本来就吸引人的注意,更何况还是陈家姐妹这种长得漂亮,又长得一模一样的。
因为周子文的关系,这些邻居们对两姐妹也很热情,拉着她们聊天。
特别是有经验的大妈,看出陈巧依怀孕了,对她就更热情了。
在这些大妈大婶们眼里,周子文是她们看着长大的小辈,周子文的媳妇自然也是自己人。
和他们聊了一阵,周子文也了解到他离开这一年,院里的一些人和事。
比如他不在这段时间,院里谁家结婚了,谁家生孩子等等。
也有谁家爷们生了一场大病,现在还躺在床上,下不来床等等。
和这些邻居们聊天,周子文找到了熟悉的感觉。
这个地方,可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
里面的人和事,他都很熟悉。
这时,李大爷家的婶子也凑了过来:“子文啊,你们这次回来待多久啊?”
周子文回答:“婶子,我们这次回来探亲,待一段时间就回去。”
李婶说:“那你可得多陪陪你爸妈,他们可想你了。”
周子文点头:“我会的,李婶。”
大家聊得正起劲,孩子们也跑过来凑热闹。
“子文哥哥,你下次能不能给我们带些乡下的好玩的东西啊?”
一个小男孩期待地看着周子文。
周子文笑着说:“好玩的没有,好吃的倒是有不少,不过还在过来的路上,等会我去邮局问问,看到了没有。”
下乡之前,他寄了一些土特产回来,不过现在还没到,估计也就这两天了。
听到这话,孩子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