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恭维,可人家是皇上,自己是宰相,这关系啥时候都不能颠倒了,越是年轻的皇上,你越要注重他的权威意识,你越要强化他这种尊严,让他得到满足,他才能对你越来越满意。不然稍不高兴,别说你的宝座,你的官位,连你的饭碗都可能是麻烦。自古有之,本朝更不少见。
徽宗就把那幅画往跟前轻轻移动了一下,又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蔡京一看徽宗在研究画,就凑上前去。蔡京也是个老画家呀,他对李思训的画,自然也不陌生。并且他现在正在考虑要把自己的画风转一下,转到哪里呢?就是要向徽宗靠近,不但画的内容,应该由原来的人物肖像改为山水和花鸟,而且技法和风格也要转。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到徽宗的青睐和重视,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徽宗喜欢他的字。那么,如果要是他的画再跟徽宗靠近,甚至成为一个体系,那不就有两架马车连着他和皇上了吗?
蔡京这样想着,就轻声的说道,“妙,绝妙。”
徽宗听他如此说,就抬了抬眼皮,轻轻问道:“嗯?哪里妙?你觉得妙在何处?”
蔡京忙说:“皇上,老臣的画不行,所以不敢胡乱品评,要不,会败了皇上的雅兴”。
徽宗笑笑,说:“谦虚,朕知道你也擅画。探讨绘画艺术嘛,不必在乎那么多,艺术本就没什么明确界限,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说你的看法吧?”
蔡京便顺着徽宗的话说,“世人都认为李思训这幅画,妙就妙在将江水和游人融汇一处,江上扁舟游弋,山中树木茂盛,游人穿梭其中,其实这样就将其品位降低了。”
徽宗也一直在琢磨这幅画,究竟最神妙的地方在哪里?他也不认可那种通俗的观点。可琢磨了半天也没有琢磨出自己最满意的答案。听蔡京如此一说,竟然跟自己的想法如出一辙,这可真是心有灵犀了。他便把画往蔡京的跟前拨转了一下,自己干脆从御座上站起身,转过龙案,走到蔡京的跟前,先对杨光华招招手,让杨光华也过来,然后与蔡京并肩站在桌子旁,蔡京赶忙往旁边一闪,两人一个用左手,一个用右手,轻轻的指着这幅画。此时杨光华已经凑过来,站在徽宗另一边,眼光则盯在画上。蔡京说,“既然皇上这样高看老臣,老臣就不揣冒昧,斗胆直说了。我觉得这幅画,妙就妙在那两页扁舟,更有这若隐若现的亭台楼阁和楼阁当中怡情自乐的人。画山水,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写人,写意就是要写人嘛。”
徽宗这一听,就把手松开来,原本往前探着的身体一下站直了,习惯性的用右手“噔”的一下拍在左手掌心:“说得好,好,跟我的看法一致。我们这是画家所见略同啊,心有灵犀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