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唯一一个,被朕罢了首辅的。”
“刘健这才上位。”
“之后的官员,伱都熟悉。”
朱祁钰笑道:“可在朕的心中,都没有让朕满意的。”
“之前,朕要建紫薇阁,效仿凌烟阁,建立一百五十功臣名录。”
“当时就有人提议,朕将功臣排名。”
“这些年,朕都没对外说过,跟你,朕说两句真话。”
“朕若排名,肯定是文武分开排名。”
“文官当中,第一名的是李贤。”
朱见漭以为是胡濙呢。
“李贤的功劳,比胡濙更大,胡濙只是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具体事务处置得不多。”
“反而是李贤,事无巨细,做好首辅该做的事情。”
“第二,当属耿九畴。”
“在朕最难的时候,是耿九畴、白圭,帮着朕稳定朝局,之后耿九畴一直都是朕的左膀右臂。”
“第三,是王文。”
“王文其人,能力着实一般,但他对朕忠心,从未变过。”
“在朕最难的时候,他能去督抚云南,当时大明只是名义上控制云南而已,沐府镇守云南,更多的是一种合作。”
“中间要跨过贵州、广西,朝廷不可能帮到王文。”
“陈文在云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文坐镇云南,给大明统治云南,建立了基础。”
“你可知,夺门之变后,若论功行赏的话,王文功劳可入前五,朕该厚赏他的。”
“可朕并没有厚赏,而是将他发配到最偏远地区,形同流放。”
“而他任劳任怨,终身也没有享受到夺门之变的福利,且为朕的景泰盛世耗尽了心血。”
“朕欠他一世富贵,朕赐他万世美名。”
“第四,是姚夔。”
“没想到吧?”
“朕巡幸南京时,姚夔跟朕保证,朕回京时,会将沥青路铺满京畿,他做到了。”
“当时石油难弄,他绞尽脑汁的去找石油,开采、运输、熬制、铺路。”
“两年时间,他做到了连朕都认为做不完的事情。”
“大明的高速路,他居功至伟。”
“看着现在纵横天下的高速公路,奠基人是姚夔,他位居第四,绰绰有余。”
“第五是朱英。”
“夺门之变的硝烟还未散去,山东洪水,天降神罚,民间皆说是朕之罪。”
“危难关头,是朱英请愿,去督抚山东。”
“他在山东四年,山东大治。”
“你并不知道,景泰朝之前的山东,此地被太祖、太宗厌弃,又被孔氏欺压,年年造反,从未停过。”
“朱英在山东四年,平息了造反,迁走了孔家,让山东恢复太平,逐渐恢复民生,再次成为富庶之地。”
“以他的功劳,本可以直接入阁的。”
“大明刚刚收回交趾,急需一位重臣镇抚,朕第一个就想到了他,所以在巡幸南京的路上,朕就和他密谈,让他去镇抚交趾四年,朕就允他入阁。”
“其实,朕最开始就承诺,督抚地方几年,就要入阁为官,那次算朕食言了。”
“朱英没让朕失望,他镇抚交趾,让交趾恢复平静,仅仅几年,便让交趾正式成为汉土。”
“正因为他连续镇抚两省,皆让两省大治,他才能坐上首辅之位的。”
“奈何他回京之后,一心揽权,贪污至极,做事太绝,最终被弹劾下场,落得个落寞结局。”
“不过,朕并没有杀他,也没有让他退出中枢,而是入养心殿,担任朕的贴身秘书。”
“朱英落得这般结局,也是他自己作的,不过他当时岁数也大了,能有这样的结局,乃是朕的宽仁所至。”
“不过,他半生积蓄也没了,白贪了。”
“第六是年富。”
“年富的功劳,除了荡平湖北之外,还有为皇子老师,入阁后的种种功绩,所以朕觉得他该排在第六。”
“无可厚非。”
“第七是白圭。”
“白圭十分可惜,他的能力几乎和耿九畴不相上下,只是死得太早,才华并没有完全展示出来。”
“第八是韩雍。”
“韩雍和项忠,朕觉得韩雍能力更强,而且韩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项忠更加狡诈多疑。”
“老四,韩雍随你开拓东欧,你见过他用兵的,而且你还拜韩雍为师,此事朕知道。”
朱见漭赶紧点头,若小兵团作战,他和韩雍不相上下。
可韩雍强在统帅值点满。
他更擅长大兵团作战,和于谦一样。
他不屑于打小仗,他喜欢按兵不动,观察局势,最后一次性解决,一锤定音。
而且,韩雍不像于谦那般,于谦统兵时总瞧不起对方,像是关二爷嘴上那句话,尔等都是插标卖首之徒。
韩雍则极为细心,大仗小仗,他都不会懈怠,几乎没败过。
这样来形容,于谦打仗大开大合,是英雄;韩雍打仗,事无巨细,是枭雄。
只是他不愿意打小仗。
他喜欢一击必杀,哪怕前期败了一百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