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是揠苗助长,皇帝看谁好就让谁进入讲武堂,这样讲武堂早晚会如国子监一般堕落。
毕竟皇帝精力有限,以后的皇帝也不会有朱祁钰的眼光,这样的讲武堂是办不长的。
建立军事体系,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教育。
“陛下思虑甚周啊。”
大明的勋爵体系,其实就为了军事培养,将门出将军嘛,结果被朱祁镇一手玩崩了。
而朱祁钰,要建立基层军官的培养体系。
军队强不强,看的不是将军是谁,而是基层军官强不强,这些人若是强,将军水平差点,也能变成铁军。
不说连战连胜,不败也是胜啊。
起码军队不会快速堕落。
“是啊,讲武堂,就是陛下布局的开始,若天下武学建立,那么就能为大明源源不断提供军事人才了。”
李贤真的有危机感。
&t;divtentadv>文官是想压制武将的,把武将踩在泥里,才符合文官的利益,甚至也符合皇帝的利益。
偏偏皇帝要扩大军权,给武人崛起的机会。
于谦瞟了他一眼,笑容意味深长。
“邢国公,想必送到您手中的密旨慢了一些,此等要事,陛下肯定是要跟您商量的。”
这一点倒是没错。
密旨慢了,可能是路上出了问题。
于谦很清楚,皇帝一定会跟他商量的,毕竟他才是天下最懂打仗的人。
“李首辅,老夫知道了。”
“其实,武学培养的是底层军官,让军官不是世袭,而是如文官一般实行科举考试。”
“这才是最正确的道路。”
于谦这回屁股坐正了。
他是勋贵之首,不再是文官了,必须得为勋贵说话。
他在提醒李贤,别乱伸手,武学我于谦要办起来。
李贤苦笑:“这是陛下之命,谁敢不从啊。”
他很郁闷,他刚当上首辅,三把火还没烧呢,皇帝先烧他一把火,用他的手办武学。
于谦在任的时候,为什么不办?
因为办不成,于谦还拎不清自己,把自己当成文官,会从中作梗,以武勋的身份去打压武勋。
于谦能干得出来。
可把他给踢出文官队伍,还是文官亲手把他踢出去的。
说他不恨是假的。
恨,就会化身武官去撕咬文官。
于谦坐一次冷板凳,就看清了自己,就会逼迫这个刚刚上任不久的李贤,办好武学。
这就是皇帝的用心。
“老夫就是担心,武乃重器也,若被野心家学走,天下怕是要乱的。”李贤也担心。
于谦嗤笑:“一个人学了造反,却有一万人学了之后报效国家,一万人难道还平不了一人之乱吗?”
古代王朝很愚蠢,认为藏,就能把东西藏住,民间就不会造反了?
把兵书焚毁,天下就太平了?
都是鸵鸟。
“再说了,既然只在军中学习,那么就不是谁都能学的。”
“这里面本就有门槛,从军中遴选,选的肯定是好兵,同样是心向大明的。若怀有异心的,怎么可能进入讲武堂?”
“李首辅,不必杞人忧天了。”
李贤也悻悻点头,他也就说说。
正说着呢,密旨送到了。
于谦摆案焚香,接旨,然后才展开密旨来看。
密旨很长,皇帝把想法都说了,就是和他商量,看看密旨发出来的日期,是前天,比发去内阁的时间早一天。
结尾,皇帝说了,要在每一所武学中,树立本朝武将的雕像,其中就有于谦。
至于武举考题、主考之事,皇帝没说。
显然也在纠结,该交给礼部,还是勋贵呢。
交给礼部,文官肯定会打压武举,最终还是会无疾而终;
而交给勋贵,又担心勋贵的山头太大,以后难以控制。
所以还在纠结。
于谦估计,皇帝还会给他一封密信,和他商量,这是他和皇帝的默契。
“李首辅,武学之事,交给老夫吧。”
李贤脸上露出笑容,武学事,他这个首辅不该参与太多的,因为他刚上任,皇帝就烧他的眉毛。
此时又是他威望最弱的时候,于谦同样在坐冷板凳,所以皇帝选择最好的时机,利用二人将武学打开局面。
皇帝算把皇权用得恰到好处。
景泰十三年,则就举行景泰朝第一次武举。
以后就是今年武举,明年文举,考个几十年,就成为规矩了,武举就能为大明源源不断提供基层人才了。
送走李贤,于谦十分高兴。
他想争一争第一次武举的出题权和主考官的位置,让他彻底坐稳军中第一山头的位置。
他很清楚,他退让首辅之位,不闹不骂,让皇帝十分满意。
皇帝便投桃报李,给他军中第一山头的位置,让他得偿所愿。
他心情不错。
果然,皇帝送来密信,和他商讨出题、主考的问题。
接下来几天,他一边编纂兵书,一边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