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身和碑座组成,碑制宏伟,结构紧凑。碑首分三层,上层为双狮戏珠,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起着平衡碑顶重心的作用,使碑身牢固稳当。碑首的中层比上、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六十厘米,从上往下逐渐收缩,略带弧形,上面是祥云浮雕;碑首的第三层上下平直,正面中间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有双龙飞舞浮雕,两侧是麒麟浮雕。碑身刻《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隶书25行,每行53字。碑阴刻有宋熙宁辛亥张琬等名家题名,欧阳永叔和游人的题记则撰于碑的背面和两侧。碑座为长方形,四面刻有石,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两个,共十个。每个内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举扬舞,一手抓住动物,有鱼,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开档丁字步,或作对阵欲斗姿势。这座碑刻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中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存最大的唐碑。
禹王庙遗址在登封老城区东关,为明代登封知县傅梅所建。傅梅认为登封为“圣王过化之所”,“大禹功在万世”,即将乡民为其建的生祠改为禹王庙,并“以益配之”,“每岁添设春秋二祭,每祭用银三两”,以“表章前烈崇报功德”。
大禹神篆在古籍上记载在嵩山玉女峰上,有七个大篆字,人莫能识,传说为大禹治水成功后在五岳勒石铭记时留下的,现已无迹可寻。
启母冢位于告成镇冶上村。《帝王世纪》载:“阳城有启母冢。”今人多称毛女冢。
古阳城陈列馆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和观星台毗邻。原为HEN省文物研究所登封工作站,现归登封市观星台文物保护管理所管理。陈列馆主要展出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和阳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夏朝到东周时的石器、陶器、骨器、青铜器等。
道统祠在嵩阳书院,供有帝尧、大禹、周公半身像。后壁绘有帝尧巡狩、大禹治水、周公测景三幅壁画,描绘了他们在嵩山地区活动的情况。道统祠和先圣祠一样同为嵩阳书院祭祀的主要场所,是大禹被列为儒家先圣的有力证据。
焦河,村名,位于登封市中岳街道办事处,相传大禹治水时,嵩山东溪的蛟龙曾帮助颍河恶龙和大禹交战,大禹最终杀死了它们。后人就称这条河为蛟河,现经演变而称为焦河,焦河沿岸的村庄也就称为一溜焦河。
石簸箕位于登封大冶镇阳城山(马岭山)下的东施村,为一石底大坑,形若簸箕,故名。相传大禹治水时为制服为蛟龙助战的独角龙,而独角龙藏在阳城山下的一个深潭里,大禹就用神斧将潭壁砍开一个口子,将潭水放出而杀死了独角龙。
沁水,村名,位于登封市大冶镇北部,相传这一带原是一个大湖,大禹治水时化为和尚调动民众积极性,劈开秦五龙,将湖水排出,因此地泉水外翻,当地人称为“外沁”,故名沁水村,村里的小河也就称为沁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