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大唐时期,对外保持贸易关系的国家主要有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以及日本、朝鲜、泥婆罗和越南,以及西域各国。 从日本购买松木、杉木、罗木、白银、黄金、鹿茸、茯苓和铜器等; 从朝鲜购买人参、海豹皮、木材、木炭等。 广州依然是海上贸易的主要交易城市,唐朝廷设立了市舶司,相当于现代的海关,主要负责海上对外贸易。 不过大唐的市舶司不完全是海关,主要对帝王服务,比如唐玄宗时期,由李隆基派遣心腹宦官来担任官员,只为帝王敛财。 市舶司起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到明末逐渐被取消。 在盛唐时期,以市舶司为入口,海外流入非常多的精美奢侈品。 珠宝,香料,琉璃器,药材,都是贵族人士才购买的起的奢侈品。 也因为外贸成本太高,商人只能运输昂贵的奢侈品才能赚回本,所以唐朝时的外贸主要是由能购买奢侈品的权贵人士支撑起来的。 . “朕刚刚听到什么?宦官担任官员?”李世民坐不住了。 三国时期,都是身为皇帝的司马炎亲自去交易,哪怕皇帝要敛财,要把海关贸易的收入都纳入自己的私库,为什么要交给宦官! 宦官作为最亲近帝王、深居宫中的人,知道许多深宫的秘密,到市舶司频繁与外邦人交流,就不怕泄漏朝廷机密吗? 大臣们彼此眼神交流,在这一事上不好开口。 广州的海外贸易看来都属于帝王的私库,事关皇帝的钱包,他们不好干涉。 长孙皇后微微蹙眉,当着众臣的面没有直言什么。 李世民同样眉头紧皱,看朝中伺候的宦官眼神都不对劲了。 他甚至可以想的更深远一些,市舶司本就是财源广进的地点,即使宦官本身无意,被敌人利诱能一直抵挡诱惑吗?或者太蠢,无意间透露什么看起来不重要实际上很致命的情报? 满朝文武,派谁不好,怕大臣有心思,派外戚不也是自家人! 李世民很信任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既是他的大臣,是外戚,也是朋友,未来还是他的托孤大臣。 所以李世民不理解,为什么李隆基宁愿派遣宦官去市舶司,不派外戚去? 换句话说,宦官识字吗?懂经商吗?哪怕他不亲手做生意也知道这事不是光靠忠心和会哄人就能成事的。 他没有直接批评宦官什么,这权利明显是帝王授予的,骂宦官还不如骂那不肖子孙。 “既然大唐有市舶司,现在也可以开始张罗。诸位有什么擅长经商的人,推荐几个。”李世民直接对大臣们开口,也就意味着,他决定先把 宦官这个口子堵住。 李世民首先看向的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这事就交给你了。” “……◆” 他猜,说得是大清。 他的身上穿过洋布,佩戴的宝刀是洋钢,御书房有不少洋人玩意,还有不少洋人使者到他面前贡献洋玩意。 弘历喜欢这些小玩意,其他贵族也喜欢,民间虽然不知道,但是清朝的上层贵族并不缺西洋那些与时俱进的玩具。 但是在天幕出现之前,弘历并没有认为大清非要去学那些奇技淫巧,也没有人会主动琢磨,假如把那些洋玩意的机关放大,用在工业或者军事上会如何。 在这一群封闭的满清君臣严重,西洋再厉害,距离大清如此遥远,大清只需要禁闭国门,不让洋人进来,就算洋人有再厉害的火器又如何,大清也有火器。 最重要的是,海上路途遥远,也许还没到大清门口,洋人已经海上遇难了。 “朕怎么知道,他们还有那么快的大船不呈上来,都是洋人奸诈!”弘历不肯承认自己短视,把责任全推给洋人。 大臣一片阿谀中,弘历却开始发愁。 现如今大清也开放了广州对外通商,但是西洋的技术太厉害了,他是不是也得派人去西洋学习? 但是大清距离西洋太远,海船抵达西洋得多久?总不能乘坐西洋人的商船吧? 好面子的弘历有些不情愿,最终先吩咐工部打造海船,这通商与学习之事,还要再看看。 【唐朝,也是茶叶对外贸易商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 唐朝之前,人们喝茶大部分是粗放式的豪饮,有些人是为了解渴,有些人是看重茶叶的药用价值,在喝茶的时候还要假如不少作料,喝茶的时候连吃带喝,所以那时也叫“吃茶”。茶磨成末,里面假如葱、姜、枣、橘子皮、盐、胡椒等,浓稠的如同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