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提高生产力,到清朝末年时,已经有多次饥荒和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的首领起初就是因为饥荒才起义,口号就是:“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义和团同样遭遇饥荒,被逼无奈起义】 弘历坐不住了。 听起来这起义如此频繁,前面不是还有个捻军起义吗,怎么这么多。 他本以为都是汉人不服满人,想要反清复明,结果停下来反而都不是。 娶不到媳妇的、吃不饱肚子的,原来如此简单? 那如果他能好好安抚汉人,是不是汉人可以向服从汉人政权一样,也服从满人政权? 但是等等,还有最头疼的那一群外 国蛮夷怎么办? 【土地,粮食,关系着农民是否能活下去。但凡朝廷给他们留一点点生机,也不至于走上造反死全家的绝路。朝廷每次骂起义者逆贼时,从来不会反思,自己是如何把一向驯服的农民逼着走上造反这条路的。】 【造反这条诛九族的路,不是走上绝境无路可走,谁愿意?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每日种种地就可以养活全家?】 天幕下的百姓连连点头。 太平天国,李秀成叹息:“我当年加入太平军,就是家里实在穷到吃不起饭了。当时我家上山种地,帮人打散工,勉强混一口吃的,家里人口多,经常吃不饱、后来太平军来了,说跟着太平军能吃饱饭,我就跟着去了……” 不止他,太平天国里许多贫苦百姓都是单纯出于能吃饱饭的目的加入的。 因为除了这条路,已经找不到其他活路。 【清朝朝廷起初不愿意改,等到后面,就变成了不得不改。】 【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打开大清的国门后,大清朝廷和大臣开始图强求变,终于意识到弱民并不能国强,想要国强首先要民强。】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开始产生“兵战” 思想,起初是发展军用工业,后来从军用工业发展到民用工业,“兵战”发展成“商战”】 【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中重新界定农工商的关系,认为农业是基础,是工商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张謇说:“立国之本不在兵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务所鬻,相应之势,理有固然。” “工是什么?工匠?”定下匠户制度不能更改的朱元璋不理解,工匠有什么重要的。就算有好的农具,没有耕牛,没有适合的田地,不还是不好用? “工匠也很重要?”刘彻扫视着满朝文武。 天幕不止一次提到“工”与“科技”,但是他满朝文武,削藩搞世家的有主父偃,适合搞“商战”的有桑弘羊,打匈奴的有卫青霍去病,发展农业的赵过已经找到、说快到长安了,但是这发展“工”的能找谁? 刘彻暗自不满足:他果然还是人才不够! 天幕倒是再推荐几个大才啊,他的汉武朝,还有什么大才! “商战又是什么?管仲之术?”嬴政对“工”不是很意外,因为天幕对墨家的重视,现在大秦不缺工匠。 但是管仲是法家,跟李斯这个法家理念不同,李斯也不擅长管仲那样以经商来攻击国家。 嬴政挑剔地看了一眼李斯:果然,还是差了点。 李斯:???陛下这眼神,怎么突然对他不满了? 嬴政快速把百家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突然想起巴清。 巴寡妇清虽然是女子,但也是商人,还是巨商,豪商,她既然愿意主动捐献朱砂来投诚,应该不介意来咸阳为帝王效力吧? 虽然清年纪有些大了,她家族一定有优秀的青年人才。 而且李斯年纪不也大了, “♓()_♓, 携族中青年才俊来咸阳。” 与此同时,巴郡县,清看着天幕,含笑问自己孙女:“你说,这商战之术,若是用在大秦对其他国家,该如何使用?” 【1898年,光绪皇帝开展戊戌变法,下诏要求各地用新时代科技知识来发展生产。】 【1986年,张謇在上海成立农学会,在次年创办《农学报》,开始正式宣传、推广农业知识。】 武曌年纪大了,调整了一个舒适的坐姿,满是好奇:“《农学报》?这农业还可以用报纸教人种地?可是百姓不识字怎么学?” 刚想到这里,武瞾自己想到了解决方法。 百姓不识字,可以像宋朝那样,地方上建立劝农亭,安排小吏去宣读。不需要太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