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音 > 历史军事 > 海上升明帝 > 第814章 敦煌

第814章 敦煌(2 / 4)

用草刷蘸上石灰把洞窟里精美的佛教壁画给刷去,还会亲自抡大锤把佛塑给砸掉,然后用泥巴草杆堆起灵官之类,因为他是一个道士,住在佛教石窟里,所以想要改成道观模样,后来嫌弃一个个石窟太小,便想用锤子打通,结果意外砸出了一个藏经洞。

他不识字,拿了些去给知县看,知县找人鉴定,有人认为这些历经千年的东西很有价值,是文化瑰宝,建议运去省城保存研究,可知县听说不是什么名人字画之类的便连点运费也不舍得出,直接打发了王道士。

此时八国联军攻入,许多列国到处搜刮抢夺,后来一个姓蒋的翻译,他看懂了那些东西,然后告诉了一个西方掠夺者,那人从王道士手中以极低价格,骗走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装箱就花了七天时间,最后装了二十九个大木箱,雇了五辆大车,用了十五匹马来拉走。

据说这笔交易,总共是三十英镑。

王道士还挥手向斯坦因告别,觉得这人很大方,斯大人是个仁慈大方的布施者。

朱以海一听到敦煌石窟就不由的想到了那个王道士、蒋翻译还有斯大人。

此时那石窟里,那万卷经藏,甚至唐僧三藏取回来翻译的经书,应当也还在里面封存着吧。

据说敦煌的石窟最早是在前秦建元二年,由乐僔和尚创凿洞窟,后来法良禅师接续创建,到北凉时期,这里形成了小型僧侣社区,最初这些洞窟只是做为隐士僧侣修行之所,后来发展为服务于附近兴起的寺院。

中国之于西域,当始于张骞,始于霍去病,经汉代的不断经营,才有了西域的丝路繁华。

后来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中原内乱,但西域依然还有许多汉人子弟。

前凉张骏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已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并,称做沙州。

唐代时曾在沙州城内常驻豆卢军三千三百,隶属驻凉州的河西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西域诸军回师中原,使的河西被隔绝,最终被吐蕃占领,在张议潮起义后,河西的汉儿们联合各阶层和各族,仍然坚守百余年,最终被回鹘占领。

再后来是蒙古西征,然后察合台汗国,再叶尔羌汗国。

明初驻防关西七卫的蒙古人东迁陇右,成了后来的裕固族,回鹘人随叶尔羌占据此地,成了信奉**的缠回。

不过到此时,洪承畴、吴三桂、李成栋、张勇、赵良栋、高进忠等左右先锋军反复扫荡,关西七卫的缠回或蒙古人,要么撤回北边,要么成了俘虏被运走。

曾经热闹的敦煌,一度显得有些冷清,只有一些先锋军。

后来皇帝下旨,先锋军就地转为屯镇,给所有将士赐田授地,甚至还给他们赏赐了些缠回俘虏为奴,把一些缠回女子给他们做妻妾,又把夺取的一些牛马等分授给他们。

让他们建立起屯堡、屯庄,为大明守住这些绿洲。

先锋军抢掠的那些战利品,皇帝也没有追究,还鼓励他们把家人、族人接来,来了后也一样分田授地。

当朱以海率御营禁卫抵达敦煌的时候,这里很热闹。

有西域各汗国的汗王、台吉们早已经先一步到来恭候皇帝,也有叶尔羌国的使者,还有先锋军和他们已经迁来的家眷等。

党河穿过敦煌城而过。

黄沙漫漫,敦煌城堡外,到处都是连营帐篷。

汉唐时这里曾也是佛教中心,是各方朝。。之地,贸易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沉寂多年,如今皇帝西来,诸汗来朝,再次热闹起来。

汉唐的西域辉煌文化,居然要从敦煌石窟里去寻找点滴了。

敦煌城南的鸣沙山东麓断崖的那些石窟,历经千余年,见证了这里多少的兴衰。

汉人来了,又消失了,如今又来了。

“鸣沙山石窟里的壁画、佛像等好好保护起来,那些不仅仅是佛教的东西,也还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留给后人吧。”

也许将来蒙古人不用跑去*藏熬茶礼佛,可以直接来敦煌朝*呢?或许将来也可以让这里成为西域中亚恢复佛教的*地,让西域各族色目人都来此。

“敦煌土地肥沃,物产饶多,先锋军驻屯耕守,朕也另调御营驻扎防守。”

明朝曾把敦煌视做为偏僻边陲,人稀路回,比之岭北荒恶尤甚至,将此放弃。但在朱以海看来,敦煌是前哨*地,是绝不能放弃,不可多得的西域绿洲。

这里的定位,就是连接西域的桥头堡,先锋军改为屯垦*团,然后再调御营驻防,屯垦*团发展农业,也可以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以农业供给驻军和商贸。然后发展贸易,甚至是手工业、矿业林业等,前途还是会很不错的。

为了能够让这里尽快恢复,朱以海甚至还调整了对**的一些政策,把一些**俘虏分给屯兵做农奴。

同时对驻扎在这里的御营兵士,更分给更多的田地,给更多的奴隶。

最新小说: 大周夜天子 深情错爱,渣男小叔请自重 三国全是我岳父,这仗该如何打? 镇国二公子 逍遥庶子 史上最强八皇子 边军悍卒 拳打仇人脚踢至亲,我乃真龙天子 偷听心声:女主请自重,我只是小反派呀 太子被黜,我当北凉王领兵千万!